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溪道

清溪道

古道路名。亦作清溪关路。唐自四川西部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。系在汉灵关道的基础上不断展筑而成。起自黎州 (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) 渡大渡河南行,出清溪峡 (今四川汉源县西南),沿越嶲河谷,越小相公岭,转安宁河,经西昌、会理,渡金沙江,南抵云南之大姚、姚安、祥云,西通大理。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,为控扼南诏重地。《新唐书·韦皋传》: “由黎州出邛部,直云南,置清溪关,号曰南路。”


唐代自黎州(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),渡大渡河而南,出清溪峡之清溪关至嶲州,再至南诏首都阳苴咩城的交通要道,清溪关为此道要隘,故名。又称“南道”(《新唐书·韦皋传》)或“南路”(《蛮书·云南界内途程》),以唐南往而言。黎州而北出邛崃关通往雅州、成都府。自今四川省汉源县南出大相岭山脉之大关,渡大渡河,南出甘洛、汉源二县交界之深沟(即唐清溪关),沿越西河,逾小相岭,溯安宁河,经今西昌市、会理县,渡金沙江,抵云南省姚安县,西至大理市。为唐与南诏使者往来要道,双方多次用兵亦常取此道。早于秦汉时已渐开通,经历代修治展筑而成。唐中叶后,屡经开修,贞元年间“韦皋凿青溪道以和群蛮,使道蜀入贡”(《新唐书·突厥传》)。北宋初期仍与大理通道,熙宁以后渐趋冷落,南宋以后闭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怀圣寺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光塔路。始建于唐贞观元年(627),为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。寺内主要建筑有看月楼、礼拜殿及光塔。光塔初名怀圣塔,高36.3米。塔身呈圆筒形,用砖砌筑,内有暗梯,可供上下

  • 古道径营

    在今广东高明市(高明镇)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明县:古道径营“在县(治今明城镇)北,接高要县界”。

  • 怀远砦

    ①北宋庆历三年(1043)改怀远城置,属德顺军。在今宁夏西吉县东偏城附近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德顺军:怀远砦“东至镇戎砦六十里,西至得胜寨三十里,南至张义堡四十里,北至镇羌砦二十七里”。金以后废。②北宋

  • 善岱镇

    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南善岱镇。清乾隆四年 (1739) 于此置善岱协理通判。二十五年(1760) 并入萨拉齐厅。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西南部。面积71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善岱,人口

  • 山口寨

    ①明置,在今浙江金华县西南五十四里山口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汤溪县:山口寨在“县(治今汤溪镇)南十里……正统十三年筑,以御括寇”。②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儋州:“山口寨在州(治

  • 俞山

    一作嵛山。在今湖南永州市南二十里。宋本《寰宇记》 卷116零陵县: 俞山 “一名石室山。山面临潇水,耸峻万峰。古老相传,郡有名人,累朝不绝,因此名”。

  • ①春秋列国之一,於越部族建。姒姓。初期国都播迁于会稽山中,越王勾践时逐渐强盛,勾践七年(前490) 建都大越 (今浙江绍兴市)。据 《国语·越语上》: “勾践之地,南至句无,北至御儿,东至于鄞,西至于

  • 首阳山

    ①又名阳山。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。《史记·伯夷传》 正义: “首阳山,《说文》云,首阳山在辽西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7卢龙县: 阳山“峰峦高耸, 下多溪谷, 一作山。 《说

  • 施家坝镇

    即今四川简阳市东南施家镇。民国 《简阳县志》 卷2: 施家坝,“ 《采访册》 按: 《乾隆志》侯家场注云: 州东南六十里。《咸丰志》 施家坝注云:州东南六十里即侯家场,古儒林镇,与乐至接壤,系至川北通

  • 北岔河

    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,为合水川分支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庆阳府安化县:北岔河“在府东七十里。来自白豹寨,南流至合水县,会于建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