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山摩崖造像
俗称喇嘛洞。在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阿金镇南三十里。据 《阜新县志》: 清康熙二十二年 (1683) 章嘉活佛带领徒弟云游到此,见山景幽胜,遂在山下创建喇嘛庙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 赐名普安寺。光绪年间利用海棠山上峭壁石崖,镌刻了五百余尊神态各异的浮雕佛像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俗称喇嘛洞。在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阿金镇南三十里。据 《阜新县志》: 清康熙二十二年 (1683) 章嘉活佛带领徒弟云游到此,见山景幽胜,遂在山下创建喇嘛庙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 赐名普安寺。光绪年间利用海棠山上峭壁石崖,镌刻了五百余尊神态各异的浮雕佛像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一名天公山。即今福建龙岩市北五十里天宫山。《新定九域志》卷9漳州:天公山,“阴晦则闻箫鼓之声”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7漳州府:天公山“在龙岩县西北。唐武德初有山贼至此,为雷所击,因而就擒”,故名。《清一
在今陕西华阴市西。《晋书·苻坚传》:慕容泓起兵屯华阴, 苻坚使苻叡击之,“战于华泽,叡败绩, 被杀”。即此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九年(384), 胡三省注:“华泽即华阴之泽也。”
元置,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付答河口以下。元 《经世大典》: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有 “卑里真站”。明改别儿真站。
即今西藏隆子县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隆子宗。“隆子”,藏语意为须弥山顶。1960年改设隆子县。驻机当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机当。1960年撤销,改置隆子县。
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。有古代寺院遗址。
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。相传尧初居此,故曰陶唐。西周为曹国都。春秋末属宋,战国属齐。地当经济、交通中心,为春秋、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。《史记·范蠡传》 载: 范蠡 “之陶,为朱公”。世称陶朱公。又,《
即今山东沾化县西南三十二里黄升乡。清光绪 《沾化县志》 卷3有黄升镇。
元至元十六年(1279)置,属和曲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元谋县南十九里老城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“《华阳国志》谓县有元马, 日行千里,元马河以此得名。土人呼马为‘谋’,县以此氏焉。”傣语“元”为飞跃,“谋”
清康熙三年 (1664) 置,属奉天府。治所即今辽宁盖州市。民国属奉天辽沈道,1929年直属辽宁省。1965年改名盖县。1992年改设盖州市。古旧县名。清康熙三年(1664年)由盖州卫改置,治今辽宁省
即今湖北安陆市南二十二里陈沟乡。清光绪《德安府志》卷8《兵事》:同治三年(1864)四月,“总兵杨长龄扎郡陈家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