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涛山
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朔平府》: 洪涛山 “在朔州马邑乡西北十里,桑干水出焉”。
②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: 洪涛山在 “县东北四十里。山高广,每大雨,则水下流如涛”。
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朔平府》: 洪涛山 “在朔州马邑乡西北十里,桑干水出焉”。
②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: 洪涛山在 “县东北四十里。山高广,每大雨,则水下流如涛”。
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西北哈拉苏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布西直隶厅有 “哈拉苏” 等车站。“哈拉苏” 为蒙古语 “哈拉乌苏” 的音转,意为 “黑水”。
即永固陵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北五十里方山上。为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。
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、鄯善县东。《宋史·高昌传》:太平兴国六年(981), 王延德出使高昌,“次历纳职城,城在大患鬼魅碛之东南,望玉门关甚近”。
即惠远寺。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西北所龙村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 “泰凝寺产沙金,锡良准商人采办,并派兵弹压。”
即今江苏无锡市东南荡口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金匮县: “荡口镇在城东南五十里。”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部、鹅真荡西岸。面积27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荡口,人口 8000。原名丁村
元至元二十六年 (1289) 置,属武定路。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南十里旧州。明属武定府,隆庆四年 (1570) 徙州为府附郭,治所即今武定县。清乾隆三十五年 (1770) 废。蒙古宪宗六年(1256年
亦作盆允城。在今广东新会市北。隋、唐时冈州治于此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新会县: “冈州旧治盆源城。” 即此。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北。隋、唐时冈州治此。
①台湾土著番社名。指今台湾台南市一带。为山胞西拉雅族赤嵌社的译音。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。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,副使曾在此登陆取水。②城名。清顺治十年(1653)荷兰殖民者于今台湾台南市筑普罗文查城,华人
在今安徽阜南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颍州: 清陂塘在 “州南百二十里,引淮水灌田,为利甚溥”。
①在今山西吉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0平阳府:平渡关“在吉州西北一百二十里,临黄河”。明置巡司于此。②即今山西大宁县西南平渡关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:平渡关“在吉州城西北九十里。临黄河,为津济要口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