枋桥
即今台湾台北县东板桥市。清光绪 《台湾地舆总图》 淡水县图: 台北府淡水县东有枋桥街。
即今台湾省台北县驻地板桥市。清乾隆年间大陆移民至此垦殖,在东侧小溪上架一木板为桥,因称其地为枋桥。后移民渐增,多为福建漳、泉州人。道光以后形成街市。1920年改称板桥。
即今台湾台北县东板桥市。清光绪 《台湾地舆总图》 淡水县图: 台北府淡水县东有枋桥街。
即今台湾省台北县驻地板桥市。清乾隆年间大陆移民至此垦殖,在东侧小溪上架一木板为桥,因称其地为枋桥。后移民渐增,多为福建漳、泉州人。道光以后形成街市。1920年改称板桥。
在今福建将乐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延平府》 “高滩市”条下:“水南市,在(将乐)县东南一里三华桥头。”
在今陕西宁强县北四十里。其峡曰五丁峡。亦曰金牛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宁羌州:五丁山“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,蜀令开道引之处也”。
又名劳劳亭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十五里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22引 《舆地志》 云:“新亭陇上有望远亭,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,又改名劳劳亭。” 《宋书· 桂阳王休范传》: 元徽二年(474),休范反
即今湖北房县西北大木镇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大木厂“在房县西北一百四十里。旧有官亭”。
1942年析修仁、蒙山、象县、平南、桂平五县地置,属广西省。治所在金秀乡 (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)。1947年撤销。1940年由修仁、象县、桂平、平南、蒙山五县析置金秀警备区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
①亦作密须。商、西周时方国。姞姓。在今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百里乡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密人不恭,敢拒大邦。” 周文王灭之,后又以同姓封此,为周共王所灭。《国语·周语》: “周共王游于泾上,密康公从。
即今江西瑞昌市西南峨嵋乡驻地杨树港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3:瑞昌县西南有杨树港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。治所侨置于庆符县(今四川高县西北庆符镇)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,领豕蛾夷地,在庆符向南抵定川。”辖境相当今四川高县、筠连等县地。明初
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北大通河畔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浩亹河 “东南径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”。即此。
1934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长汀县西部析置,治所在四都(今福建长汀县西南四都乡)。以在长汀县(旧为汀州府治)之西而得名。1934年10月废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福建省设。1934年5月由长汀县西部析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