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陵山
即今安徽肥西县西之紫蓬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州府合肥县:紫蓬山在“府西七十里。一名李陵山,以山上有李陵庙也”。
又称紫蓬山。在安徽省中部肥西县境。据《紫蓬山志》载,三国时魏将李典曾在此屯兵。李陵,典之先祖,典为之立庙于此,称李陵庙。山以庙名。主峰海拔188.7米。森林覆盖率达80%,天然林以马尾松、栗树为主,人工林多松、杉、油桐、板栗等。西北麓有大堰湾水库。已建国家森林公园。
即今安徽肥西县西之紫蓬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州府合肥县:紫蓬山在“府西七十里。一名李陵山,以山上有李陵庙也”。
又称紫蓬山。在安徽省中部肥西县境。据《紫蓬山志》载,三国时魏将李典曾在此屯兵。李陵,典之先祖,典为之立庙于此,称李陵庙。山以庙名。主峰海拔188.7米。森林覆盖率达80%,天然林以马尾松、栗树为主,人工林多松、杉、油桐、板栗等。西北麓有大堰湾水库。已建国家森林公园。
在今河南浚县西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卫辉府一》: 善化山 “高六十余丈,周三十里。旧名枉人山”。
①三国魏文帝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弋阳县(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、竹竿河以东、灌河以西地。南朝宋属南豫州。南齐属豫州。北魏属东豫州。南朝梁普通八年(527)属光州,治北
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聂都山下聂都乡。明时有巡司驻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南安府崇义县:聂都隘 “在县西南聂都山下。为县境之襟要。嘉靖三十一年,岑溪贼李文彪由火径过游仙隘,掠县境之关田。隆庆四年,流贼黄朝
在今河南信阳县南,河南、湖北二省交界处。《元和志》卷27应山县:礼山关“因古礼山县为名。武德八年县废,即《齐志》所谓武阳关也”。即“武阳关”。
即 “土伯特” 的异译。指西藏及其附近地区。为西藏之别称。又作图白忒、退摆特。为唐代吐蕃之音变。近代外语中对西藏之称谓为Tibet,The-bet,Tobut等源此。清代西藏之别称。又作土伯特、退摆特
即乞儿吉思湖。亦作奇尔吉斯、奇耳吉滋。在清科布多境东界,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吉尔吉斯湖。此湖与爱腊格湖相连。《清一统志·喀尔喀》: 奇勒稽思泊 “在乌兰郭马山东南,扎布噶河合空格衣河之水,西北流,会西南
即勐统。在今云南昌宁县南六十八里勐统乡。《明史·云南土司二》: 正统七年 (1442) 征麓川之役,从东路者 “招降孟通诸寨”。
①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北大湾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英德县西北有大湾墟。有把总驻防。②即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大湾镇,在南江东岸,南接罗定市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西宁县东南有大湾墟。③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
西魏废帝三年(554)置,属光迁国。治所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)改为永清县。古县名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析房陵县置,治今湖北省保康县西。属光迁国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年)改永清县
在今江苏启东市东黄海中。元代漕粮自刘家港出发,经此北航。《元史·食货一》: “海运之道,自平江刘家港入海,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。”在今江苏省启东市以东海中。元海运漕粮由刘家港出发,经此北航。《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