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昌乐县

昌乐县

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(497) 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。北周为昌乐郡治。隋大业初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属魏州。六年 (623) 移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为南乐县。

②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属南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八年 (625) 废入石鼓县。

③北宋乾德三年 (965) 置安仁县,不久改为昌乐县,属潍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十里。元至元三年 (1266) 废入北海县。明初复置,属青州府。洪武中移治今昌乐县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淄青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
(1)古县名。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置,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。属昌乐郡。隋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魏州。次年,徙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名南乐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东省中部。属潍坊市。面积 1101 平方千米。人口59.6万。辖15镇。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。西汉置柳泉县,属北海郡。东汉废柳泉县。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析北海县置安仁县于原都昌县西,旋改为昌乐县。以都昌、安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,寓“昌盛安乐”之意,属潍州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省昌乐县入北海。明初复置,并徙今治,属青州府。清因之。1913年属胶东道,1925年属淄青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45年属鲁中行政区沂山专区。1948年属昌潍地区。1981年属潍坊地区。1983年属潍坊市。地处鲁中南山地北缘,泰沂山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。主要河流有丹河、白浪河及汶河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黄烟为主,特产“昌乐蜜宝”西瓜。矿产有石灰石、玄武石、花岗石、金、蓝宝石、红宝石、木鱼石、钾长石、石英、焦宝石、黏土、油页岩、膨润土等,其中蓝宝石品位高、质量佳、储量大,列全国之首。工业有建材、机械、电子、轻纺、化工、煤炭、食品等。胶济铁路、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,309国道和胶王、潍九、昌大等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西周齐都营丘故城遗址及高崖水库、孤山风景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呕夷泽

    一名沤洟泽。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与介休县交界处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汾水于(大陵)县左迤为邬泽,《广雅》曰,水自汾出为汾陂。其陂东西四里,南北十余里,陂南接邬。……《吕氏春秋》谓之大陆。又名之曰沤洟之泽

  • 怀远府

    唐渤海置,治所在达州(今黑龙江省同江市南高力城子废墟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以下松花江、挠力河流域及俄罗斯比金一带。辽废。渤海国置,治达州(今黑龙江同江市南)。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萝北、同江、饶

  • 冷竹关

    清置,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四十里。《清史稿·唐希顺传》: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营官喋巴昌则集列为乱,“复攻围烹坝、冷竹关”。

  • 太平宫

    隋建,在今陕西户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2鄠县:隋太平宫“在县东南三十一里,对太平谷,因名之”。隋、唐行宫。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太平。隋建,“对太平谷,因名之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贞观十八年

  • 边吴泊

    又称边吴淀。宋辽边界上主要塘泺之一。在今河北省安新县西南、北二边吴村一带。为滹沱、唐(滱水)、沙、濡河等水所汇积,下游泄入界河。北宋时在此广开稻田,以防辽骑南下。后久不修治,渐归淤塞。

  • 岐山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三龙县置,属岐州。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南。《寰宇记》卷30岐山县:“在岐山之阳,因山为名。”大业初属扶风郡。九年(613)移治今岐山县东北八里。唐初属岐州。武德元年

  • 金峒安抚司

    明永乐五年 (1407) 置,属施南宣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五十六里金洞司。清初改为金峒土司。元置,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改长官司。永乐五年(1407年)复改安抚司。治今湖北省咸丰县西北。属施南

  • 宋城县

    ①南朝宋置,属汝阴郡。治所当在今安徽阜阳市境。后废。②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睢阳县置,为宋州治。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一里。大业三年(607)为梁郡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)为宋州治。北宋景德三年(10

  • 梓潼庙

    古名善板祠、济顺王庙,灵应庙。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。祭祀晋人 “文昌帝君” 张亚子 (张育)。《寰宇记》 卷84梓潼县: “济顺王,本张恶子,晋人,战死,而庙存。《郡国志》 云:恶子昔至

  • 相里站

    元置。在今山西襄汾县西。明废。元时置,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。明时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