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南宣抚司
元至正十七年 (1357),明玉珍改施南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今湖北利川市南毛坝区龙孔坝。明初复为宣慰司。永乐三年 (1405) 改为长官司。四年 (1406) 又为宣抚司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宣思县西椒园镇水田坝。清初改为施南土司。
元至正十七年(1357年)明玉珍改施南道宣慰司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改为宣慰司。永乐三年(1405年)降为长官司,四年升为宣抚司。辖境约今宣恩、利川和恩施等地。清康熙时改为施南土司。
元至正十七年 (1357),明玉珍改施南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今湖北利川市南毛坝区龙孔坝。明初复为宣慰司。永乐三年 (1405) 改为长官司。四年 (1406) 又为宣抚司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宣思县西椒园镇水田坝。清初改为施南土司。
元至正十七年(1357年)明玉珍改施南道宣慰司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改为宣慰司。永乐三年(1405年)降为长官司,四年升为宣抚司。辖境约今宣恩、利川和恩施等地。清康熙时改为施南土司。
明永乐十一年 (1413) 分湖广、四川、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,治所在贵州宣慰司 (今贵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。清为贵州省。治贵阳府 (今贵阳市)。康熙四年 (1665) 将四川的乌
唐宋时成都城街道之一。相当今四川成都市红光中路石笋街一带。《全蜀艺文志》卷38唐刘禹锡《新修福成寺记》:“益州石门街大逵坦然,西驰曰石笋街。”因街有挺然耸峭石二株得名。杜甫《石笋行》:“君不见益州城西
在今山东昌邑市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昌邑县“都昌城”条下:“今城南五里有大营城,北五里有小营城,俗为大营、小营二村,相传即孔融与黄巾相拒处。”
①即今安徽东至县东北坦埠乡。1912年《安徽省全图》: 东流县东北有坦埠。②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七十里坦埠镇。清宣统《蒙阴县志》 卷1有坦埠。集镇名。在安徽省东至县东北部、升金湖南侧。坦埠乡人民政府驻地
亦作南陵水。即今海南省万宁县南太阳河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6万安军: 湳陵水 “在万宁县西南二里”。
古作承水。即今湖南衡阳市及衡阳县境之蒸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衡州府衡阳县: 烝水 “在城北。源出宝庆府东界邪薑山,东北流入境……。又东流至府城北,会于湘水”。
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新安县置,为睦州治。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。《元和志》 卷25: “以县南有雉山,因名之。” 唐文明元年 (684) 复改新安县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初以新安县改名,
即骑田岭。又名上岭山、客岭山、黄箱山。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,接宜章县界。《水经·耒水注》: 黄水 “出 (郴) 县西黄岑山,山则骑田之峤,五岭之第二岭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郴州: 黄岑山 “岭高千
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扎曲及子曲上流。
城名。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颍川郡定陵县:“有东不羹。”《水经·滍水注》:滍水“东径东不羹亭南, 亭北背汝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