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秀山
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乳源县:文秀山“在县南五里。有三峰尖耸”。
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乳源县:文秀山“在县南五里。有三峰尖耸”。
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98临海县: 临海山 “在县北二百四十里。山有水,合成溪……即名临海溪。山因溪名”。
①古名大渡水、沫水、平羌江、平乡江、雅河。在今四川西部,为大渡河最大支流。《水经·青衣水》: “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,东与沫水合也,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。” 源出四川宝兴县北夹金山南麓,曰宝兴河,西南流
即台湾铁路台东线。从花莲港(今花莲)至台东。长175.9公里。清宣统二年(1910)动工修建,1947年建成。
①南朝梁改始安县置(一说西魏置),为宁巴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南东林乡(东林河场)。《寰宇记》卷137石鼓县:“因石鼓山为名。”西魏为临清郡治。隋属通川郡。唐武德初属通州,宝历元年(825)废,大
即七里海。在今河北昌黎东南三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昌黎县: “东南有冥海,亦曰七里海。”即“溟海”。
今广西平乐县东榕津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平乐县: 鲁溪江 “在府东。源出鲁溪山之分水塘,流经平乐县东乐乡曰鲁溪江,出龙平巡司曰涝源江”。
南朝梁置,治所在梁泰县 (今广东高明市西南清泰村)。隋平陈废。南朝梁置,治梁泰县(今广东鹤山市西北),属高州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鹤山市一带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废。
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。其东为东邯水,俱自北而南,流入黄河。《后汉书·马武传》:“永平初,马武击西羌,追击到东、西邯,大破之。”又《西羌传》载:永元中,“侯霸复上复东、西邯屯田五部”。古水名。在今青
①南朝梁置,属晋州。治所即今安徽宿松县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改高塘县。②南朝梁置,属谯州。治所在高塘县 (今安徽来安县东北半塔镇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来安县地。北周时废。南朝梁置,治高塘县(今安徽宿松
唐天授二年 (691) 析夜郎县置,属沅州(后改业州, 又改州)。 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老晃城。五代时废。古县名。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析峨山县置,因西临渭溪得名。治今湖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