挟河
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房山县: 挟河 “出县东南中浣谷,流入涿州界”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103: “挟河在 (房山) 县东南三十里,与涿州良乡交界。发源县之青龙潭东归公村,河亦名夹河。”
②亦作侠河。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1顺天府: 挟河 “在房山县东南。源出中院谷,流至涿州与胡良河合”。
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房山县: 挟河 “出县东南中浣谷,流入涿州界”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103: “挟河在 (房山) 县东南三十里,与涿州良乡交界。发源县之青龙潭东归公村,河亦名夹河。”
②亦作侠河。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1顺天府: 挟河 “在房山县东南。源出中院谷,流至涿州与胡良河合”。
①在今河北邢台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5顺德府: 封山在 “府西二十里。《志》 云: 以邢侯初封此而名,亦谓之西山。今自封山以西,绵延数百里,直接太行,皆西山矣”。②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。《国语·鲁语下
在今湖南浏阳市北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浏阳县:九溪洞“上合下开,路通往来,有九水绕流其前”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南。本名育王山。民国《西湖新志》卷3:“吴越王迎明州(今浙江宁波市)阿育王塔,置于城南”,故名。清改建为玉皇宫(即福星观),始称玉皇山。
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改苍孤砦置,属沧州。在今河北青县东。为沿边戍守处。
唐武德三年(620)改白鹿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村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白鹿县置,治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。属雍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八里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小平原上。自明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均葬于此。有长陵、献陵、景陵、裕陵、茂陵、泰陵、康陵、永陵、昭陵、定陵、庆陵、德陵、思陵等十三处明陵,俗称十三陵。明
①西周封国。姬姓。在今河南陕县老城东北侧。春秋时为晋邑。《左传》: 僖公三十年 (前630),郑烛之武见秦伯曰: “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设版焉。” 杜注: “焦、瑕,晋河外五城之二邑。”战国属魏。《史记
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游家洲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临江府清江县: 游家洲 “在府城 (今临江镇)南十里。袁江西来北折,洲在其右也,与万石洲相望。一名双洲”。
一作绥安堡。明置,属宁夏中卫。即今宁夏中宁县治。1933年于此置中宁县。
①唐景云二年 (711) 分瀛、幽两州置,治所在鄚县 (今河北任丘市北三十里鄚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保定、任丘二市及清苑、文安等县地。开元十三年 (725) 改名莫州。②唐渤海置,为鄚颉府治。治所在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