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恒州

恒州

①北魏太和十七年 (493) 改司州置,治所在平城 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),辖境相当今山西北部内长城以北,河北蔚县、阳原县,内蒙古凉城、丰镇、兴和等县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。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克。东魏天平二年 (535) 寄治肆州秀容郡城 (今忻州市西北)。北齐天保七年 (556)复还故地,移治今大同市。北周大象二年 (580) 又废。

②东魏天平二年 (535) 置,寄治肆州秀容郡城(今山西忻州市西北)。北齐废。

③西魏大统元年 (535) 置,治所在归德县 (今甘肃环县北一百里归德堡),一说在陕西吴旗县西北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北部地。北周废。

④北周天和二年 (567) 侨置,治所在周南郡盩厔县 (今陕西户县西北三十五里)。建德三年 (574)废。

⑤北周宣政元年 (578) 分定州置,治所在真定县 (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)。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为恒州,移治石邑县 (今石家庄市西南镇头),四年又移治真定县 (今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、藁城二市及正定、灵寿、行唐、井陉、获鹿、平山、阜平等县地。元和十五年 (820) 避穆宗名讳,改名镇州。五代唐改为真定府,后晋天福七年 (942) 复名恒州,后汉又改名镇州。

⑥金贞祐四年 (1216) 置,治所在盩厔县 (今陕西周至县)。元初废。


(1)北魏太和十七年(493年)以司州改置,治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北部内长城以北,河北省蔚县、阳原和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邻近的南部地区。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攻克。东魏天平二年(535年)寄治肆州秀容郡(今忻州市西北),北齐天保时复还故地,移治今大同市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废。(2)西魏置,治归德县(今陕西吴旗西北)。北周废。(3)北周天和二年(567年)置,治盩厔县(今陕西户县西北)。建德三年(574年)废。(4)北周宣政元年(578年)析定州置,治真定县(今河北正定县南,唐初徙今正定县)。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。唐武德初复旧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石家庄、正定、藁城、灵寿、行唐、井陉、鹿泉、平山、阜平等市县地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避穆宗李恒名讳,改名镇州。五代唐升为真定府,晋天福七年(942年)复名恒州,汉又改名镇州。唐、五代时曾先后为恒冀节度使、顺德军节度使治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神乡县

    唐渤海国置,属桓州。治所当在今吉林集安市或朝鲜渭源境。辽废。

  • 泰历县

    1944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泰安县北部与历城县南部地析置,治泰安 (今山东泰安市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46年撤销,并入泰安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4年由泰安县北部与历城县南部析置,治泰安(

  • 析支河

    即赐支河。指今青海东部黄河湾曲处。

  • 文明铺

    即今湖南祁阳县西北四十六里文明镇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祁阳县西北有文明铺。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祁阳县图作文明市。

  • 武观县

    唐贞观十二年 (638) 置,属笼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境。唐末废。

  • 五弩山

    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南六十里。《水经·胶水注》:“元于钦《齐记》曰:胶水出五弩山,盖胶山之殊名也。”《齐乘》卷2:胶水出“胶州胶西县西南铁橛山也, 北径密州东北卤山, 古名五弩山”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

  • 罗渡镇

    即今湖南耒阳市西南五十里罗渡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四川省岳池县东南部。面积32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罗渡,人口 7880。清光绪年间开市。以罗渡溪得名。1949年为罗渡乡,1952年析置罗

  • 泉掌堡

    即今山西新绛县西北泉掌镇。《清一统志·绛州》 “杨庄堡” 条下: “ (绛州) 西北三十里有泉掌堡。”

  • 阿赖岭

    亦作阿赖山。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阿赖山脉。《清史稿·杨芳传》:道光七年(1827)平张格尔之乱,进占喀什噶尔,“张格尔已遁,命杨遇春偕芳出卡掩捕,芳军阿赖,檄诸夷部缚献”。

  • 天盐池

    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北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天赐三年(406)九月,拓拔珪“壬午至漠中,观天盐池;度漠,北之吐盐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