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济渠

广济渠

①即隋通济渠。唐改名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汴河,自隋大业初,疏通济渠,引黄河通淮。至唐改名广济。”

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陕州陕县:“有广济渠,武德元年,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,引水入城,以代井汲。”《清一统志·陕州直隶州一》:“《州志》: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,堰水入城。金大定间,耶律翼民重浚,今淤。”

③一称广济河。蒙古中统二年(1261)开浚。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,东南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,至温县东入黄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“广济渠在怀孟路,引沁水以达于河。”二十余年后淤废。天历三年(1330)修复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一》:广济河“其在济源、河内者,即古朱沟水。其至温县入河者,即古沙沟水”。故道在今河南济源、沁阳二市及温县境。

④在今河南北部、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。明正统中,河决汴梁,东北趋漕河,溃沙湾东堤,由大清河入海。景泰五年(1454),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,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(1)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。(2)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。详“通济渠”。(3)蒙古中统二年(1261年)开浚。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,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入黄河,溉济源、河内(今沁阳)、河阳(今孟州)、温、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。后二十余年淤废,天历三年(1330年)修复。今河南省济源、沁阳、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。(4)明景泰五年(1454年)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,用以疏导黄河决流。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、运河之间。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(今阳谷县东南)南沙湾运河堤,漕运阻绝,屡塞复决。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逾年功成,沙湾遂塞,漕运复通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源州

    唐置羁縻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西北七溪。北宋属邕州左江道。后废。

  • 甘草店

    即今甘肃榆中县东南甘草店乡。光绪《大清直隶地舆全图》:金县(今榆中县)东南有甘草店。旧为驿道所经,商业发达。

  • 新丰 (豐)

   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四十五里辛丰镇。镇以湖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至德二年 (757),淮南诸将讨永璘于丹阳,军于扬子、瓜步,“赵侃等济江至新丰”,大败璘军。即此。

  • 合水镇

    在今四川蒲江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贞明四年(918),王衍贬太傅张格为茂州刺史,“格寻再贬维州司户, 庾凝绩又奏徙格于合水镇”。胡三省注:“《九域志》:邛州蒲江县有合水镇。”(1)在湖南省泸溪县南

  • 扎陵湖

    一作查灵海。又名柏海、察汗诺尔。在今青海玛多县西,为黄河上源一大湖。黄河上源自西面注入,从南面流出。“扎陵”为藏语,意为灰白色长湖。清齐召南《水道提纲》卷5:阿尔坦河“东南流注于查灵海,湖泽周三百余里

  • 会稽

    即今浙江绍兴市。春秋时为越国都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禹会诸侯江南,计功而崩,国葬焉,命曰会稽。会稽者,会计也。”秦置山阴县。即今浙江省绍兴市。春秋越王勾践建都于此。

  • 荆江口

    又名西江口、三江口。在今湖南岳阳市北,为洞庭湖入江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唐天成三年(928),“吴人进军荆江口,将会荆南兵攻岳州”。胡三省注: “荆江口,洞庭湖与大江会处。”又称西江口。在今湖南省岳

  • 保塞县

   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(981) 改清苑县置,为保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北保定市。金大定十六年(1176) 复名清苑县。古县名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改清苑县置,治今河北省保定市,为保州治。金大定十六年(

  • 蒙化州

    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降蒙化路置,属大理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郊开南村。明初迁治今县城。正统十三年 (1448) 升为府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0年)降蒙化路置,治所即今云南省巍山

  • 东燕州

    东魏置,寄治幽州军都城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十七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东燕州:“孝昌中陷,天平中领流民置,寄治幽州军都城。”北周废。东魏天平中置,治平昌郡(今北京昌平区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昌平区、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