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并州

并州

①古“九州”之一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“正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,其泽薮曰昭余祁。”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,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。约当今山西、河北一带。

②西汉武帝置,为“十三刺史部”之一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、河北的一部。东汉治所在太原郡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,辖境扩大,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。三国后渐小。唐代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、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。开元十一年(723)改为太原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复改并州, 移治阳曲县(今太原市)。嘉祐四年(1059)又改为太原府。

③十六国前秦置,治所在蒲阪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后移治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。后秦末年废。

④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(396)置,治所在蒲坂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皇初五年(398)废。

⑤十六国南燕置,治阴平(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南燕慕容德“以并州牧镇阴平”。

⑥西魏置,治所在随郡(今湖北随州市)。废帝三年(554)改为随州。

⑦南朝梁置(一说西魏置),治所在南晋郡(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、万源县南部地。隋开皇五年(585)废。


(并bīng) 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“正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,其泽薮曰昭余祁。”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,昭余祁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、河北省的一部分。(2)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,约当今山西省大部,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。东汉治晋阳县(隋改太原,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),辖境扩大,包括有今山西省大部、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。建安十八年(213年)并入冀州。三国魏黄初元年(220年)复置,辖境渐小。唐代相当今山西省阳曲县以南、文水县以北的汾水中游及其以东地区。开元十一年(723年)改为太原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又改为并州,移治榆次县(今晋中市榆次区),七年又迁治阳曲县(今太原市)。嘉祐四年(1059年)又升为太原府。(3)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(396年)置,治蒲坂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。末年废。(4)太原市的别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沾 (霑) 化县

    金明昌六年 (1195) 改招安县置,属滨州。治所即今山东沾化县西古城镇 (沾化城)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3霑化县: “取龚遂为渤海太守,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。” 元属济南路。明属济南府。清雍正十二年

  • 渠江

    古名宕渠水。在今四川东部,为嘉陵江一大支流。《寰宇记》 卷 136合州石镜县: 渠江水“在县北十五里。源自万顷池,分流经巴、达、渠、广安军等州界,至本州东北十里,与嘉陵汇合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69

  • 惩洋港镇

    即征祥港镇。旧属阜宁县,即今江苏射阳县西北二十八里通洋乡。

  • 长广县

    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莱阳市东五十里。东汉属东莱郡。晋属长广郡。《晋书·王弥传》:惠帝末,“刘柏根起于东莱之㡉县,弥率家僮从之,柏根以为长史。柏根死,聚徒海渚,为苟纯所败,亡入长

  • 关祔水

    又名色河。即今陕西山阳县西马滩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关祔水“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,南径阳亭聚西,俗谓之平阳水。南合丰乡川水……又南入上津注甲水”。

  • 和硕特西右翼后 (後) 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西右翼后旗: “牧地跨柴达木河。东至希昔,南至诺们罕木鲁,西至乌拉斯台,北至柴达木。”

  • 始康县

    ①东晋安帝时置,为始康郡治。寄治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。《南齐书·州郡下》: “泰始中,成都市桥忽生小洲,始康人邵硕有术数,见之曰: 洲生近市,当有贵王临境。” 梁移治今新都县南一里。西魏废。②南朝宋元

  • 广阳山

    ①即白石山。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渑池县:“广阳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亦名渑池山。”②即鲋鰅山。在今河南内黄县南。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80魏州顿丘县:鲋鰅山“颛顼葬其阳,九嫔葬其阴”。《

  • 光城左郡

    南朝宋大明中分弋阳郡西南境置,治所在光城县(今河南光山县)。大明八年(464)废。南朝宋大明中分弋阳郡西南境置,治光城县(今河南光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。大明八年(464年)废。

  • 法库厅

    清光绪三十二年 (1906) 置,属奉天府。治所在法库门 (今辽宁法库县)。三十三年 (1907)升为直隶厅。1913年改为法库县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法库门置,治今辽宁省法库县。为直隶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