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巫山

巫山

①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信丰县:巫山“在县西北四十里。有岖岭,上多怪石,与南康分界处,巫水出其下,流会绵水,入于桃江”。

②又名孝堂山。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。《左传》:襄公十八年(前555),“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”。即此。

③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一》:巫山“上有峰十二, 巫水出此”。

④在今四川东部,毗邻湖北。旧传山形似巫字因名。或传巫咸死葬于此,名巫咸山,简称巫山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北陵乎巫山,饮茹溪之流。”巫山北起大巴山,东北西南走向,绵延于川、鄂边境,长200多公里,宽30—50公里,海拔1000—2000多米,长江穿流其中,形成蔚为壮观的长江三峡, 为川、鄂两省天然孔道。其中以十二峰最为壮丽。历代讴歌巫山及巫山十二峰的诗赋甚多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北。《左传》襄公十八年(前555年):晋伐齐,“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”,即此。(2)今山名。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,北与大巴山相连,南与鄂西利川山原复合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海拔 1000~1500 米,北高南低。最高峰朝阳坪(在巫山县、神农架林区和巴东县交界处),海拔 2368 米。顶部起伏和缓,为山原地形。由三列背斜山地组成,长江自西向东横切,形成瞿塘峡、巫峡和西陵峡,合称长江三峡。山体主要为石灰岩,侵蚀和溶蚀作用强烈,山体破碎,峰峦重叠。长江南北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。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平原的天然分界。唐陈子昂《感遇》诗第二十七:“朝发宜都渚,浩然思故乡。故乡不可见,路隔巫山阳。”北宋苏辙有《巫山赋》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针路国

    故地或以为在今天缅甸南部之丹老附近,或以为今印度洋中之马尔代夫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针路“自马军山水路, 由麻来墳至此地”。

  • 浮泥山

   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长沙府: 浮泥山 “在安化县 (治今梅城镇) 东北七十里。 崖壁峭绝, 浮壤沃饶, 土人攀援而上, 开畬种谷”。

  • 蒜岭驿

    明洪武间改蒜岭站置,属福清县。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蒜岭。驿以岭为名。

  • 战国时齐邑。在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纪台村。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 引 《鲁连子》 曰: “朐剧之人辩者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8潍州昌乐县 “废剧县”下引 《鲁连子》 作: “孟子,剧之辩者。”古邑名。战

  • 石门县

    ①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)置,为武都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(水地坝)。西魏改名安育县。②北魏太和九年(485)置,属临洮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洮河东岸。西魏废。③北魏置,属武兴

  • 牢城关

    南宋置,在今福建尤溪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尤溪县“高才坂镇”条:“《志》云,县后崇岭上有牢城关。宋建炎三年,范汝为率其党入寇,邑人以此岭接高源岭南抵小村岭,沿山一带易为寇径,因设关置寨以守之。

  • 普格寨

    清代彝族寨。在今四川普格县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 卷28西昌县: 普格寨 “东南阿都土司界,为凉山诸夷巢适中之地”。清设经历。民国初设县佐。1945年置普格设治局。

  • 思农镇

    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。旧属天河县,明置土巡司于此。

  • 铁嶂山

   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铁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汀州府上杭县: 铁嶂山 “在县西。石壁峭拔,势若屏嶂。山之西产铁矿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汀州府》谓铁嶂山 “在上杭县东南,接永定县界”。

  • 浣衣里

    在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七里。西晋侍中嵇绍葬处。《寰宇记》 卷55汤阴县浣衣里引 《邺中记》:“惠帝师败汤阴,千官皆走,独绍端冕帝侧,以身捍主,遂至见害,血溅御衣。及事宁,左右欲浣之,帝曰: ‘此嵇侍中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