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宜昌市

宜昌市

1949年7月当地解放后由宜昌县城区及近郊析置,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。


简称宜。在湖北省西南部,南邻湖南省。面积 21038 平方千米(市辖区 4248 平方千米)。人口396.8万(市辖区120.9万)。辖西陵、伍家岗、点军、猇亭、夷陵5区和远安、秭归、兴山3县及长阳、五峰2土家族自治县,代管宜都、枝江、当阳3县级市。市人民政府驻西陵区。春秋属楚。秦属南郡地,西汉置夷陵县,东汉建安十四年(209年)属宜都郡。西晋为宜都郡治。南朝梁置宜州。西魏改拓州。北周改峡州。隋大业初改为夷陵郡,属荆州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复峡州。元属峡州路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为夷陵州,省县入州。清初讳夷,改为彝陵州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升为宜昌府,置东湖县为宜昌府治。1912年废府改为宜昌县。1914年属荆南道,1921年属荆宜道,1927年直属省。1949年设宜昌专区,划宜昌县城及近郊置省辖宜昌市。1958年宜昌市改属宜昌专区,1970年为宜昌地区,宜昌县治所迁至小溪塔。1971年神农架林区划入,1972年神农架林区改由省直辖。1979年宜昌市升为地级。1992年宜昌地区撤销,将其所属的宜昌、枝江、兴山、远安、秭归五县和长阳、五峰二土家族自治县并入宜昌市。1996年枝江县改枝江市,2001年宜昌县改设宜昌市夷陵区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,山地占90%,西北属大巴山,西属巫山,西南、东南属武陵山。东部为江汉平原西缘。长江流经中部,出西陵峡后由上游进入中游。清江、黄柏河、香溪河注入长江。长江以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,长江以南属中亚热带气候。主产稻、棉花,特产柑橘、茶叶、蚕茧、油桐、油茶等,尤以脐橙、桃叶橙、夏橙、黑木耳、香菇、宜红茶、鹿苑茶为名产。盛产杜仲、天麻、党参、独活、黄连等中药材。矿产有磷、石墨、锰、重晶石、煤、硫铁、萤石等。有水电、机械、化工、冶炼、煤炭、电子、纺织、卷烟、医药、食品、建材、印刷等厂。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——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境内。以焦柳铁路、黄宜高速公路、318国道、三峡机场、长江和清江航道组成水、陆、空立体交通网。名胜有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弄栋城

    唐南诏置,属云南节度。在今云南姚安县东十里,姚安坝子东缘的缓坡上。南诏后期为弄栋节度驻地。宋大理废。又作梇栋城。在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。南诏于此置弄栋节度使。

  • 张公脑营

    在今广东新兴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新兴县:张公脑营在“县西南五十里。嘉靖三十年置”。

  • 和硕特前左翼头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刚察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前左翼头旗: “牧地在大通河南岸。东至阿木达赖台,南至固尔班塔拉之北沙克图,西至齐擦擦呢布楚勒,北至巴颜布拉克。”

  • 陕西

    ①古地区名。周成王时,周、召二公以陕陌(今河南陕县西南) 为界,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,以西归召公治理。后人一般认为陕指陕陌而言,因称陕陌以西地区为陕西。②唐方镇名。上元元年 (760) 改陕虢华节度置,

  • 鹿峒山

    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高明县: 鹿峒山 “在县 (治今明城镇) 西南二十里。高二百余丈,延袤四十余里,拱向县治 (今明城镇),罗列如屏。赵佗尝获白鹿于此,名白鹿台”。

  • 西宁道

    1913年由海东道改置,属甘肃省。治西宁县(今青海西宁市)。辖境约当今青海门源、大通、湟源、贵德、贵南以东,贵南、同仁以北地区。1927年废。1914年6月由海东道改名,治西宁县(今青海西宁市)。属甘

  • 八浪沙

    一作布朗萨。在今新疆皮山县南喀喇昆仑山口北神仙湾一带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9:八浪沙“沿途柴草全无”。

  • 阿母山

    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阿猛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维摩州:阿母山“在州(今县西北维摩)东南九十里。高千余仞。下有阿母驿”。

  • 谷定山

    在今贵州贵定县东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谷定山“亦谓之蔡苗山。《游名山记》:上有泉,悬崖飞下宛如玉虹,名曰飞泉”。

  • 蔚州城

    又名屈顿城。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遥县: 蔚州城 “后魏末侨置蔚州,迁蔚州民居此。后周废。《城冢记》谓之屈顿城。昔汉武帝于汾隄侧屈曲为顿,后因汾水泛溢废坏。后魏于其地侨置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