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后宫

天后宫

原名天妃宫。俗称妈祖庙。在今福建泉州市南门。南宋庆元二年(1196)建庙祀莆田湄洲林氏女(海神)。明永乐五年(1407)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,奉旨修庙。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皆来祭祀祈祷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)统一台湾,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灵助阵,奏请进封天后,庙遂称天后宫。现存大殿、后殿、两翼亭子及东廊, 尚保存清初修理时的原貌。近年又重修山门、戏台等。天后宫现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(1)又称天妃宫、娘娘宫。在南开区古文化街中心。元始建,明、清重修、扩建。现存大殿、配殿、钟鼓楼、山门和幡杆等。“天后”为传说中护佑航海的安全女神,元代南粮北调,此地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,元泰定三年(1326年)敕建天妃宫,以利漕运。“晓日三岔口,连樯集万艘”,“一日粮船到直沽,吴罂越布满街衢”是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。宫内为历代海祭中心,也是古代船工聚会娱乐之所,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外,还经常有酬神演出。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,届时举办庙会,出动法鼓、高跷、重阁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,通宵达旦,游人如潮。宫南、宫北大街亦为历代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。1985年整修,称“古文化街”。天后宫修复后,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。(2)原称天妃宫,俗称妈祖庙。在泉州市南门天后路。南宋庆元二年(1196年)建庙祀莆田湄洲海上女神林默。据《泉州府志》记载,庙址当时是“蕃舶客航聚集之地”。明永乐五年(1407年)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,奉旨修庙。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,皆来祭告祈祷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统一台湾,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圣助阵,奏请进封天后,庙遂称天后宫,特予春秋致祭。现存大殿、后殿、两翼亭子及东廊,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。今又重修山门、戏台等,占地7200平方米,布局构筑颇堂皇。后殿立有婆罗门教式石柱两根,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石柱同。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龙柱两根,为闽南石雕杰作,已移开元寺。天后宫现辟为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泉 州 天 后 宫


猜你喜欢

  • 钟 (鍾) 提城

    在今甘肃成县西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 延熙十八年 (255),姜维围狄道城,“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,维郤住钟题”。即此。

  • 大隧

    春秋之要塞。在今河南信阳县南豫、鄂界上。《左传》:定公四年(前506),吴伐楚,楚司马戌建议“还塞大隧、直辕、冥厄”。南北朝时为义阳三关之一的武阳关。一说为黄岘关。古关隘名。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豫、鄂界

  • 平桑县

    唐武德元年(618)置,属集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二年复置。六年(632)又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今四川省南江县西南。属集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,二年

  • 李氏陂

    即“仆射陂”。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四里。《元和志》卷8郑州市管城县:“李氏陂,县东四里。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,故俗呼为李氏陂。”

  • 艾拉克泊

    即今新疆克玛依市东北艾里克湖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72:“苏尔图河源出斋尔山,曲折东流,左会纳木河水合东南流,……汇于艾拉克淖尔。”

  • 睹 (覩) 虎山

    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新添卫: 覩虎山在 “ (丹行长官) 司西十里。多林木,谓之覩虎大箐”。

  • 大鹏寨

    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七十里大鹏山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9:嘉庆三年(1798)清兵攻占箕山,罗其清北走,“与李全、王廷诏等尽奔大鹏寨。寨天险,广百余里”。即此。

  • 上楼

    即今缅甸北部糯千卡河(即小江)南侧的高楼。清代属腾越州大塘隘土把总。光绪《续云南通志稿》卷99土司:大塘隘土把总“管理上楼、痴戛、官寨、痴喷、把仰等夷寨”。

  • 紫霞岩

    又名斜岩、紫虚洞、重华岩。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瑶族乡境内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24道州: 斜岩 “在县南二百余步 (里),古木苍烟,石田棋布,岩窦可二丈,其中深不可及……执炬而入,但见峻崖峭壁,寒泉寒风,

  • 洨县

    东汉改洨侯国置,属沛国。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集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洨县注: 应劭曰,“洨水所出”,故名。三国魏属沛郡。西晋属沛国。东晋后废。东汉经学家和文学家许慎曾为此县长,故世称许洨长。古县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