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悟山
古名大伍山。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:大悟山在“县东北百三十里。高二百余丈,广六里,上有平畴可耕种,其下为狮子岩。一名上界山”。
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。隋称少华山,明于山顶建大悟寺,改今名。又称大伍山、上界山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相近有小伍山,两山叠嶂,远望如行伍,俗以为名。”东北—西南走向,一般海拔350米,最高点海拔813米。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。多灌木和松、杉、栗树。建有林场和茶场。
古名大伍山。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:大悟山在“县东北百三十里。高二百余丈,广六里,上有平畴可耕种,其下为狮子岩。一名上界山”。
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。隋称少华山,明于山顶建大悟寺,改今名。又称大伍山、上界山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相近有小伍山,两山叠嶂,远望如行伍,俗以为名。”东北—西南走向,一般海拔350米,最高点海拔813米。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。多灌木和松、杉、栗树。建有林场和茶场。
一名乌业营。在今贵州铜仁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铜仁县“石子营”条下:“(明)嘉靖二十七年,讨叛苗,官军自铜仁进屯乌泥营。”又名乌业营、何各营。在今贵州省铜仁市西北。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
一名左要岭。在今甘肃岷县东北七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岷州卫: 普鲁岭 “为岷、巩冲要处。或云即左要岭也。宋熙河路总管关师古与刘豫兵战败于此,遂以洮岷地降。今有普鲁岭寨,官军屯戍于此”。
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盘头西。《隋书·杨玄感传》: “玄感西至阌乡,上槃豆,布阵五十里,与官军且战且行,一日三败。复阵于董杜原,诸军击之,玄感大败。”
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南。《隋书·西域传》:安国“西百余里有毕国,可千余家。其国无君子,安国统之。大业五年,遣使贡献”。
五代周显德六年 (959) 置,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顺安军“本瀛州高阳关砦”。庆历八年 (1048) 于此置高阳关路安抚使,统瀛、漠、雄、贝、冀、沧、承、静、保定、乾宁
即今福建寿宁县东南斜滩镇。明弘治中移渔溪巡司治此。在福建省寿宁县东南部、斜滩溪两岸。面积119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斜滩,人口2540。因河滩得名。1958年设金星公社,1959年改斜滩
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下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策传》 裴注引《江表传》:东汉建安四年(199),刘勋“闻(孙)策等已克皖,乃援西塞”,即此。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
即昌门县。在今安徽祁门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104祁门县: “本名阊门,著于秦汉之代。县有巨石夹流水两相对,其状如门,故号阊门焉。东北又有涌流,其山左右云峰削成,其中坦陆周回数顷。唐永泰元年,土人方清作乱
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 宝关山 “在白井司西一里。山高百仞,为行盐要路。土人以盐为宝,因名宝关”。
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十里。为南流江东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博白县: 绿淇江 “在县东南十里。源出洞房山。……流汇于南流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