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山西永济市西。《周书·文帝纪》:西魏大统八年(542)十月,宇文泰出军蒲坂击高欢,“军至皂荚,齐神武退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临晋县:皂荚戍“在县南”。
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洛阳县城区析置,治所即今河南洛阳市。简称洛。在河南省西部、黄河南岸。面积1.5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544平方千米)。人口633.8万(市辖区148.9万)。辖涧西、老城、西工、吉利
又称扎谿。故址即今西藏扎囊县西北札村。
清设落别汛。即今贵州六枝特区东南二十八里落别乡。有把总驻守。1932年置乐善镇。1941年废。
北宋置,属巩州。在今甘肃通渭县境。后废。
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厚坡镇。南朝宋至北魏侨置弘农郡(恒农郡)于此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1邓州顺阳县“有五垄山”。
在今山东无棣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卷65无棣县:月明沽“在县东界。西接马谷山,东濒海,煮盐之所”。
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6县析置,治石鼓源(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)。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。1929年迁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,驻石鼓源。同年废。旧县
①在今四川泸定县东,与天全县交界。历为川、藏路所经之地。海拔3040米。民国刘赞廷《泸定县志》:“本县北由马鞍山绵亘南伸向二郎山至飞越岭。”②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安定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定县:二郎山
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南四十里九女城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 永始元年 (前16),“封莽为新都侯,国南阳新野之都乡,千五百户”。东汉改为东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