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唐兴县

唐兴县

①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属恭州。治所在州东五里 (今云南昭通市坝子内)。八年 (625) 属曲州。天宝后废。

②唐武德四年 (621) 改梁兴县置,属道州。治所在湖南宁远县东南。后移今宁远县。天宝元年(742) 改名延唐县。

③唐武德四年 (621) 于废吴兴县置,属建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浦城县。天授二年 (691) 改名武宁县。神龙元年 (705) 复名唐兴县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名浦城县。

④唐高宗上元二年 (675) 改始丰县置,属台州。治所即今浙江天台县。五代梁开平二年 (908) 吴越改天台县,后唐同光初复名唐兴县,后晋天福七年(942) 又改台兴县。

⑤唐永淳元年 (682) 置,属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蓬溪县南。长寿二年 (693) 改为武丰县。神龙元年(705) 复为唐兴县。先天二年 (713) 废唐安县入,移治废唐安县 (今蓬溪县)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蓬溪县。

⑥唐神龙元年 (705) 改武昌县置,属瀛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南。五代晋改名宜川县,后周显德六年 (959) 废。

⑦唐至德二年 (757) 改唐安县置,属蜀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市东南三十里江源镇。天宝元年(758) 属蜀州。五代唐开平二年 (908)改为陶胡县,后唐同光元年 (923) 复为唐兴县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) 改为江源县。


古县名。(1)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梁兴县置,治今湖南省宁远县。属道州。武周长寿二年(693年)改名武盛县,唐神龙元年(705年)复为唐兴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延唐县。(2)唐上元二年(675年)改始丰县置,治今浙江省天台县。属台州。五代梁开平中吴越改为天台县。唐同光初复名唐兴县。晋天福中又改名台兴县。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复名天台县。(3)唐永淳元年(682年)析方义县置,治今四川省蓬溪县南。属遂州。武周长寿二年改武丰县。唐神龙初复改唐兴县。先天二年(713年)移治今蓬溪县。天宝元年改蓬溪县。(4)唐载初元年(690年)析建安县置,治今福建省浦城县。属建州。武周天授二年改武宁县。唐神龙元年复改唐兴县。天宝元年改浦城县。(5)唐神龙元年(705年)改武兴县置,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。属莫州。五代晋改宜川县,寻复故;周显德六年(959年)废。(6)唐至德二载(996年)改唐安县置,治今四川省崇州市东南江源镇。属蜀州。五代时复改唐安县。(7)唐置,治今云南省昭通市东,属戎州。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坑铅场

    北宋置,属梅州程乡县。在今广东梅县西北石坑镇。北宋置,属程乡县。即今广东省梅县西北石坑。

  • 牛脾山

    一名大隧山。在今河南长葛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一》:大隧山“高二十余仞,长七八里。其中断处为大隧涧。两崖壁立,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”。即“大隧山”。

  • 葱蒙卧山

    在今云南安宁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三泊县: 葱蒙卧山 “在县 (今县街) 北十五里”。

  • 鉴 (鑑)塘

    即今福建罗源县东北鉴江镇。清有千总驻此。

  • 明蜀僖王陵

   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7: “蜀僖王墓,在华阳县正觉山。” 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44华阳县: 蜀僖王墓 “在县东北三十里正觉山”。僖王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壎,墓由砖券拱砌成,全长

  • 三澨水

    在今湖北天门市南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过三澨,至于大别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7景陵县:三澨水在“县南三十里。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,流入县界,东注于蒿台湖。或以为即《禹贡》之三澨也,亦曰三汊口”。

  • 蓬都县

    唐贞观七年 (633) 置,后属羁縻笮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红原、马尔康县境。后废。

  • 灵觉寺

    明建。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美岱召。

  • 兴州

    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嘉宁县(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名峰州。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东益州置,治所在武兴郡武兴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。隋大业初改为顺政郡

  • 清湓山

    在今江西瑞昌市西七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0江州: 清盆山 “高三百四十丈,周回三十里,正盆水水源也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2九江府: 清湓山“巍然为群山之表,湓水源此”。《清一统志· 九江府一》: 清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