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都

南都

①西汉末称宛 (今河南南阳市) 为南都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 王莽 “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。……洛阳称中,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”。宛在洛阳之南,故称南都。东汉时因南阳郡是光武帝生长之地,在京都洛阳之南,亦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。张衡有 《南都赋》。

②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,以为南都(盛乐城为北都)。故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。

③唐肃宗上元元年 (760) 升荆州为江陵府,建号南都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。二年 (761) 罢。次年又号南都。不久又罢。

④五代南唐交泰元年 (958),南唐升洪州为南昌府,建为南都。即今江西南昌市。北宋建隆二年(961),南唐自江宁府 (治今江苏南京市) 迁都于此,同年还都江宁府。

⑤明人亦称南京为南都。莫应箕著有 《南都应试记》。


(1)东汉陪都之一。因南阳郡为光武帝故乡,又位于京都雒阳之南,故称南阳郡(治宛县,今河南南阳市)为南都。张衡著有《南都赋》。(2)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,以为南都(盛乐城为北都),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。(3)五代南唐交泰元年(958年),李璟升洪州(今江西南昌市)为南昌府,建南都。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,南唐自江宁府(治今江苏南京市)迁都于此,同年还都江宁府。(4)唐上元元年(760年)升荆州为江陵府,建号南都。次年罢。三年复称南都,旋又罢。(5)明人称南京为南都。吴应箕著有《南都应试记》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苗沙山

    在今贵州榕江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黎平府曹滴洞长官司: 苗沙山 “在司治西。容江之水出焉。亦曰苗沙洞”。

  • 船司空县

    西汉置,属京兆尹。治所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港口镇附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 “师古曰,本主船之官,遂以为县。” 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本主船之官,遂以为县。治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渭河入黄河口南岸。属京

  • 毛岱

    又作毛代。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南毛岱。清咸丰《古丰识略》卷10关津:毛岱渡口“在湖滩河朔西北。距城二百四十里”。“毛岱”,即蒙古语“毛都太”,意为有树。

  • 阿克赛

   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卡吉赛。清乾隆《西域图志》卷13伊犁西路:阿克赛“在图斯库勒南岸,通西三十里”。

  • 都濡县

    唐贞观二十年 (646) 析盈隆县置,属黔州。治所即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治都濡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30都濡县: “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。” 北宋嘉祐八年 (1063) 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二

  • 仆千水

    即今四川邛崃市南之火井河及南河(邛崃河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临邛:“仆千水至武阳入江,过郡二,行五百一十里。”

  • 金带铺

    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金带乡。清光绪 《资州志》 卷12: 金带铺在 “州北四十里”。

  • 欢喜岭

    ①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东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抚宁县:欢喜岭,“一名凄惶岭。言戍辽者去而悲,还而喜也”。古为关内外驿路必经之地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辽东都司:欢喜岭“在广宁前屯卫西七十五里”。②即今

  • 宝峰川镇

    在今河北怀来县 (沙城) 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保安州: 宝峰川镇 “相近者有安树寨、豺狼峪、庄窠涧等口,南达大龙门口不过一二十里,与涿州接界。弘治中,抚臣周纲言: 宝峰川通宣化府要路,三十八盘、分

  • 金锁关

    ①一名向阳峡。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汾阳县: 金锁关 “岩崄插天,中断如辟,为汾水咽吭。汉、晋以来戍守处也。明初置巡司,寻废。隆庆初增筑关城,设兵防御,颇为严固”。②即今陕西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