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道

南道

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 “自玉门、阳关出西域有两道。从鄯善傍南山北,波河西行至莎车,为南道;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、安息。” 从玉门关和阳关 (今甘肃敦煌市西) 以西,大体经今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与阿尔金山脉、昆仑山脉之间的通道西行,在莎车 (今莎车县) 以西越过葱岭,通往大月氏 (今中亚阿姆河中、上游一带) 和安息 (今伊朗一带) 等地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、《魏略·西戎传》、《隋书·裴矩传》 和 《元和志》 所载大体与此相同。唐玄奘由印度回国时,其出印度后的主要行程,以及13世纪后期意大利人马可 · 波罗东来,其自鸦儿看 (今莎车县) 以东的行程,亦皆从此道。


西汉至唐代中原地区与西域间的交通要道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载,其路线自玉门关、阳关(分别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和西南)以西,大体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河和阿尔金山脉、昆仑山脉之间的通道西行,在莎车(今新疆莎车县)以西越过葱岭通往大月氏(今阿姆河中上游一带)、安息(今伊朗一带)等地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、《魏略·西戎传》、《隋书·裴矩列传》、《元和郡县图志》所载与此大致相同。唐时玄奘自印度回国,出印度后的行程,即取道此路线;元时马可·波罗东来,自鸦儿看(今莎车县)以东的一段行程,亦取此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崞山

    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,“葬惠太后于崞山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北。西汉以此山名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,葬惠太后于崞山;又太和元年(

  • 瑗城

    在今山东阳信县东一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64阳信县: “瑗城,汉县。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 (按,宋大中祥符八年以前,阳信县治在今县南七里),一名运城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武定府》 谓即 “云城” 之讹。

  • 保山县

    明嘉靖三年 (1524) 置,为永昌府治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明谢肇淛 《滇略·版略》 保山县: “以治西有太保山名。” 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名保山县,属云南腾越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

  • 闰国镇

    北宋置,属小溪县。在今四川遂宁市北四十里。

  • 思龙镇

    即思陇镇。今广西宾阳县西南思陇镇。旧属上林县,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玉笋山

    ①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境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:玉笋山“在汉阳县西北六十里。山多白石,参差如筍(笋)。一名栲栳山”。②即今云南澄江县西南之尖山。明代为涌拔山的异名。万历《云南通志》卷3:玉笋山“旧名涌

  • 河洲塘

    即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七十二里河洲镇。旧属祁阳县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祁阳县东有河洲塘。

  • 石涝池

    在今陕西定边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1榆林镇:“石涝池在镇西。正德初,督臣杨一清议于延绥定边营迤东石涝池,至宁夏横城三百里内边墙,增筑高厚处也。”

  • 围洲

    即今广西北海市南大海中围洲岛。《寰宇记》卷169引《交州记》云:“合浦十八里有围洲,周围一百里。其地产珠。”《明一统志》卷82廉州府:围洲“在珠母海中。周围一百里。昔有野马渡此,又名马渡”。《清一统志

  • 望嵩楼

    在今河南临汝县城内。唐刘禹锡 《送廖参谋东游》 诗: “望嵩楼上勿相见,看过花开花落村。”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内。唐刘禹锡有“望嵩楼上忽相见”诗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