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泉寺
在今河南确山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汝宁府》: 南泉寺 “在确山县西五十里。寺中多植牡丹,俗又呼牡丹寺”。
在今河南确山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汝宁府》: 南泉寺 “在确山县西五十里。寺中多植牡丹,俗又呼牡丹寺”。
即今青海玛多县东北黑海乡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咸亨元年(670)征吐蕃,“军次大非川,将趋乌海……进至乌海城,以待后援”。即今青海省玛多县东北黑海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咸亨元年(670年),吐蕃入
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河州路置,属西安都卫。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。后属陕西都司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、广河、和政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。五年 (1372)改为河州府,
古名桃花洞。在今湖南吉首市西二十里,寨阳西南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乾州直隶厅》: 桃花洞“在厅西北十五里。有石室。洞口桃花甚盛”。相传清乾嘉间,湘黔苗民起义军杨鼎元部曾在洞内打造兵器,俗称 “打铁洞”。1
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铅山县: 锁山门在 “县西七十里。山溪险仄,昔时胆水出此。其水或涌自平地,或出自石罅。《神农本草》 云,胆水能化铁为铜。宋时为浸铜之所,有沟漕七十七处。兴
①即今江苏大丰县南三十九里小海镇。旧属东台县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东台县:“小海镇在治东北五十里。”②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三十四里小海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南有“小海
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改王家砦置,属任丘县。在今河北任丘市西。金废。
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之南寿山。《宋史·赵遹传》: 政和五年 (1115),征讨晏州 卜漏叛蛮,“漏据轮缚大囤,其山崛起数百仞,林箐深密,夷奔溃者悉赴之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兴文县兴文镇南。宋时林箐深
今北京故宫东华门。明、清紫禁城之东门。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建,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北七十五里清溪镇。明清浪卫治此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景福元年(892)升宣歙观察使为宁国军节度使,治所在宣州(治今安徽宣州市)。领宣、歙、池三州。天复三年(903)废。五代吴复置。北宋初废。唐景福元年(892年)升宣歙团练使置,治宣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