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升平镇

升平镇

①北宋熙宁元年(1068)废升平县为镇, 属宜君县。在今陕西宜君县西北三十五里。

②即今黑龙江省安达市南升平镇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黑龙江肇州县:“县属升平镇,距老城基七十里。铁路线安达驿六十里。”


(1)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南部。面积223.9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拥护村,人口5380。原属肇州县升平村。1956年改升平乡,1958年改升平公社,1960年划归安达县,1985年改升平镇。产玉米、大豆、甜菜。牧业有养牛。有农机修配、制药、建材等厂。203国道过境。(2)在广东省清新县东南部。面积61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升平,人口3770。原属江口镇,1986年析置升平镇。并在京广铁路升平站附近建新集镇,取“国泰民安,娱乐升平”之意名镇。属北江中游丘陵性谷地。农产稻、花生、木薯、蚕茧。林产杉、松、竹,并产柑、橘、橙等。有瓷土、石英、稀土和稀有金属等矿。广东省横石木材厂、飞来峡水利枢纽及清远市天堂林场设此。有复合板厂。京广铁路经此设站。银英公路经过。(3)在四川省彭州市东部。面积30.9平方千米,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升平场,人口5400。取“安居乐业、歌舞升平”之意得名。1949年为升平乡,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。1962年析出置升平公社,1984年复乡,2001年建镇。盛产晒烟,特产川芎。有农具、酿造、摩托车等厂。红旗电站、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、光达养殖场、植物蛋白厂驻此。彭罗公路贯境。(4)在云南省德钦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765平方千米。人口8100。镇人民政府驻升平,人口 3470。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以德钦林寺的德钦意译为升平,置镇。阿墩子千总、阿墩子弹压委员、德钦设治局皆驻此。1913年置阿墩子行政区,治此。1952年为德钦县藏族自治区,1956年改德钦县,为县治。1950年称升平片,1962年称升平镇。1969年称高峰公社,1984年复置镇。地处德钦县中部高山峡谷区,地势如槽形由北向南延伸。产小麦、青稞、玉米、马铃薯、蔓菁、荞麦、大麻、生漆、核桃、柿、梨等。有农具、水电、粮油加工、皮革、金银制品、毛纺、食品、酿酒、建筑、采矿、砖瓦、木器、缝纫等企业。特产松茸、虫草。为县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。集日赶市者达2万余人。滇藏公路经此,为维德公路终点。镇南巨水有百转经庙,西郊有飞来寺。城内有烈士陵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陵亭

    在今江苏兴化市南三十里老阁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大顺二年 (890) 汴将庞师古引兵深入淮南,“与孙儒战于陵亭”。即今江苏省兴化市南老阁。唐大顺元年(890年),朱全忠将庞师古与孙儒战于陵亭,即此。北宋

  • 栗水

    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。《魏书·蠕蠕传》: 神䴥二年 (429年), 世祖亲征蠕蠕大檀, “五月,次于沙漠南,舍辎重轻袭之,至栗水,大檀众西奔。……世祖缘栗水西行”。古水名。即今蒙古国中

  • 白田镇

    ①在今湖南岳阳市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开平四年(910),荆南帅高季昌败楚马殷兵于公安之油口,“逐北至白田而还”。又,后唐天成三年(928),“荆南败楚兵于白田,执楚岳州刺史李廷规”。皆此。②在今广

  • 铁岭口

    即今河北阜平县北铁岭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真定府阜平县 “落路口” 条: “ 《关隘考》: 落路口以下凡九口皆倒马关南路,为防御要地。自口而西二十余里为夹折腰口,又西十里为铁岭口,……俱正统、宏治及嘉

  • 良辅镇

    北宋置,属澄城县。在今陕西澄城县北五十里良辅河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二》:良辅镇“旧有唐魏郑公庄,故名”。古镇名。北宋置,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北。后废。

  • 西辽城

   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淮安府“拓塘城”条下:西辽城“相传唐太宗征辽时,征兵屯此,因名”。

  • 白卫岭

   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, 昭化镇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4利州: 白卫岭“在昭化县之南境,剑门相接, 有铺曰白卫铺。又《唐诗纪事》:唐明皇幸蜀登白卫岭, 览眺良久,歌李峤真诗”。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

  • 武宣县

    明宣德六年 (1431) 改武仙县置,属象州。治所即今广西武宣县。清属浔州府。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,1928年直属广西省。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为本县人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、黔江流域。属来宾市。面积 17

  • 苍梧

    地区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”。其地当在今湖南九嶷山以南广西贺江、桂江、郁江区域。古地区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”。其地约当今湖南省九嶷山以南至广西贺江

  • 三雅池

    在今四川阆中市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24引《侯鲭录》云:“阆州有三雅池。昔有人于此池得三铜器。状如杯盏,上各有篆字。一曰伯雅,二曰仲雅,三曰季雅。”清道光《保宁府志》卷15:“按魏文《典论》:‘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