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北京

北京

①十六国夏昌武元年(418),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,以统万城为北京。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。

②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,以旧都平城为北京。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。

③唐天宝元年(742)改北都为北京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。五代唐改为西京,寻复为北京;后晋亦以此为北京,皆为陪都。后汉建都于此,亦称北京。

④北宋庆历二年(1042),仁宗为抗拒辽对瓦桥、益津、淤口关及瀛、莫二州(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)“关南”地区的土地要求,表示准备亲征,把真宗亲征时曾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。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(旧府城)。

⑤金天眷元年(1138)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,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。天德二年(1150)撤销北京名号。

⑥金贞元元年(1153),因中京大定府在新迁都城中都大兴府(今北京城西南隅)之北,改称北京。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。

⑦明洪武元年(1368)欲定都北宋故都,建开封府为北京(即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一年(1378),因漕运难以恢复而撤废。

⑧明永乐元年(1403),改燕王时封地北平府为顺天府,建北京,即今北京市。十九年(1421)迁都顺天府,改为京师。洪熙元年(1425)拟还都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市),仍改京师为北京。正统六年(1441)定北京为首都,复称京师。此后京师之称沿袭至辛亥革命。民国初曾一度改为北平,但自明成祖迁都后,皆俗称北京。


(1)京都名。(1)十六国夏昌武元年(418年)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,以统万城为北京。见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。(2)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,以旧都平城为北京。见《魏书·肃宗记》。(3)唐和五代唐、晋、汉都以它们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一带,跨汾河东西。(4)北宋庆历二年(1042年),仁宗为抗拒辽对关南地区的土地要求,表示准备“亲征”,把真宗亲征时曾经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,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八里。(5)金天眷元年(1138年)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。天德二年(1150年),撤销北京名号。(6)金贞元元年(1153年),因中京大定府在西迁都城中都大兴府(今北京城西南隅)之北,改称北京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北大明城。(7)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以“中原土壤四方朝贡,道里均适”(《明实录·太祖洪武实录》),欲定都北宋故都,建开封府为北京(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一年,因漕运难以恢复而撤废。(8)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成祖将作燕王时的王都北平府建为北京,改府名为顺天府,即今北京市旧城区;十九年,自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市)迁都顺天府,改北京为京师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拟还都应天府,仍改京师为北京。正统六年(1441年)定北京为国都,复称京师。此后京师之称历清至辛亥革命不改,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相沿都称北京。(2)都邑别称。(1)西晋时,江南人称洛阳为北京,见《晋书·张翰传》。(2)南朝宋时,称丹徒(实指京口,今江苏镇江市)为北京。元嘉二十六年(449年),宋文帝幸丹徒,诏称“朕违北京,二十余载”。见《宋书·文帝纪》。(3)省区名。明永乐元年建北京,撤销北平布政使司,以所领府州县直隶北京,即称这一辖区为北京。十九年定都北京,改称京师,这一辖区亦改称京师。(4)见“北京市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陵寨

    在今广东阳江市南海陵岛海陵镇西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南恩州阳江县: “有海口、海陵、博腊、遂训等四砦。”北宋属阳江县,在今广东省阳江市南海陵岛上。

  • 大沽河

    又名沽河、沽水。源出今山东招远市东北。南流经莱西市西南,小沽河自北注之,合流南经平度市南,至胶州市东北与胶莱河合流入海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晏子曰,“聊、摄以东,姑、尤以西,其为人也多矣”。姑即大沽

  • 砥柱山

    又名底柱山、三门山。在今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导河积石,“东至于底柱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砥柱,山名也。昔禹治洪水,山陵当水者凿之,故破山以通河,河水分流,包山而过,山见水中,若柱

  • 保和殿

    ①北宋东京 (今河南开封市) 宫殿。政和三年 (1113) 建成。《续资治通鉴》 卷 91 载:“ (四月) 戊子,作保和殿,总为屋七十五间,上饰纯绿,下漆以朱,无文藻、绘画五采; 垣墉无粉泽,以浅墨

  • 旬阳县

    西汉置,属汉中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。东汉废。西晋太康四年(283)改置洵阳县。南朝宋复曰旬阳县,属魏兴郡。西魏又改洵阳县。在陕西省南部、汉水两岸,东北、东南与湖北省为邻。属安康市。面积 3

  • 十房洞

   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安化县“辰山”条下:“又十房洞,在县(治今梅城镇)北二十里。洞门广丈余,中若堂室,左右列十房。又有石田、石池之属。”

  • 新和驿

    即今广东廉江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石城县: 新和驿 “在县治西”。元天历元年 (1328) 移石城县治此。

  • 阳城

    ①传说为夏都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禹避舜之子于阳城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颍川郡阳翟县注引《世本》称:“禹都阳城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注引《汲冢书》亦称:“禹都阳城。”《

  • 㡉侯国

    东汉改㡉县置, 属东莱郡。 治所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。 三国魏复为㡉县。东汉时改㡉县置,治今山东省龙口市南。属东莱郡。三国魏复改㡉县。

  • 驮朴驿

    明置,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柏村。明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三》:“驮朴去驮卢五十里。自驮卢西至此,皆为左州南境,北去龙州四十里。西仍为崇善地,抵太平亦四十里,水路倍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