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芦子关。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。唐杜甫《塞芦子》诗:“芦关扼两寇,深意实在此。”又称芦子关。在陕西省北部靖边县与安塞县接壤处,白于山东部南侧。近旁为延河源地。两旁崖壁峭立如门,河谷呈葫芦形,
一作峡州。北周改拓州置,治所在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市西北)。隋大业初改为夷陵郡。唐初复为峡州。贞观九年 (635) 移治步阐垒 (今宜昌市)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夷陵郡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
即古敦薨山。在今新疆和静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喀喇沙尔》: 海都山 “在喀喇沙尔北,哈布齐垓南,楚辉山西二百五十里。山脉自西九百里之汗腾格里山分支东南行至此,为喀喇沙尔北屏,哈布齐垓河、裕勒都斯河咸会而南
1942年由平舟、六塘二县合并设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即今贵州平塘县。取二县名各一字为名。在贵州省南部,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面积 2825 平方千米。人口29.7万。辖10镇、
汉长安城内桂宫的南门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帝为太子时,“初居桂宫,上尝急召,太子出龙楼门,不敢绝驰道,西至直城门,得绝乃度,还入作室门(未央宫北面别门)”。注引张晏曰:“门楼上有铜龙,若白鹤、飞廉之为名
在今广西兴安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兴安县“龙蟠山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:县东三里有全义山,唐因以名县。”
明至清中叶黄河故道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) 东京留守杜充藉口抗金,在李固渡 (今河南滑县西南) 以西,扒堤决河东流,至今山东巨野、嘉祥一带夺泗入淮。此后,河道不断南移,自开封、商丘、徐州由泗入淮,明
在今广西上林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上林县:扶岚山“八山分矗,若扶摇云山之上。一名八角山”。
隋大业元年 (605) 置,为冲州治。治所在今越南广南一岘港省维川县南茶轿。三年 (607)为林邑郡治。后废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置,治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南茶荞。属林邑郡。后废。
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属牂柯郡。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境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云南省文山、砚山、西畴、麻栗坡等县一带,属牂牁郡。东汉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