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永乐五年(1407)改大旺宣抚司置,属散毛宣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三十二里旧司镇。清初改为大旺土司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置大旺宣抚司,永乐五年(1407年)降为安抚司,治今湖北省来凤县南旧
又称湄溪。在今贵州湄潭县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湄潭县: “南有湄潭水,又西有三江水,下流俱入于乌江。”
即今山东胶南市南琅邪山东南海中斋堂岛,去岸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诸城县: “琅邪山东南五里海中有斋堂岛。其上平地可千余亩,多土少石,甚肥饶,产紫竹、黄精、海枣。元时海运漕舟经舶处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
北宋改罗落桥置,属上元县。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石埠桥。宋置石步砦巡司于此。古镇名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。相传即六朝时罗落桥。北宋置石步寨巡检司于此。
①唐方镇名。景云元年(710)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,开元六年(718)始称四镇节度使。其后以治安西都护府(治今新疆库车),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,故亦称安西或安西四镇,统辖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焉耆四镇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,是安渡滩中一暗礁。位于安渡滩西北侧中段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格老色斯德破礁。1947年改为破浪礁。
西汉改杨氏县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。三国魏改为杨国,属平阳郡。西晋复为杨县。北周属永安郡。隋属临汾郡,隋末改为洪洞县。古县名。本春秋晋杨氏县,西汉改为杨县,治今山西省洪
即今浙江余杭市南乔司镇。原名汤村镇。清初迁盐课司于此。镇西北有戊寅公墓,俗名千人坑,为1938年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平民之罪证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南部、钱塘江北岸。面积30.1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
①一名彭场镇。即今湖北仙桃市东南三十二里彭场镇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3 《乡镇》:沔阳州 (治所在今市西南沔城镇) 东乡有 “彭家场”。②即今四川双流县西彭镇。民国 《双流县志》 卷1: 彭镇 “
在今江西万载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万载县:石洞水在“县西南十里。源出县南二十里竹山洞,北流经杨河山,会白沙水,过县治南南浦桥下,绕学前为学前江,又东北出城合于龙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