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临津县

临津县

①西晋永兴初分阳羡县置,属义兴郡。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北五十里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复置,属南兴州。八年(625) 又废。

②十六国前凉置,属晋兴郡。治所即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大河家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临津溪水 “自南山,北径临津城西,而北流注入河。河水又东径临津城北,白土城南”。北魏废。

③隋开皇七年 (587) 改胡原县置,属始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香沉镇。《寰宇记》卷84临津县: “以其俯临津水为名。” 大业三年(607) 属普安郡。唐武德初属始州。先天二年 (713)属剑州。天宝初属普安郡。乾元初属剑州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省为浆池镇。

④唐武德七年 (624) 改临泉县置,属岚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四十里黑峪口村南。贞观元年(627) 改为合河县。

⑤唐贞观三年 (629) 置,属羁縻洪州 (后改彭州)。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。后废。

⑥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胡苏县置,属沧州。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南。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废为临津镇。

⑦金置,为韩州治。治所在今吉林梨树县北八里偏险城。元废。


古县名。(1)西晋永兴元年(304年)置,治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北。属义兴郡。隋平陈废。唐武德七年(624年)复置,属南兴州。八年复废。(2)十六国前凉置,治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,属河州。北魏时废。隋时置临津关于此。(3)隋开皇七年(587年)改胡原县置,治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,属普安郡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降为镇。(4)唐武德七年(624年)改临泉县置,治今山西省兴县西北。属岚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改名合河县。(5)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胡苏县置,治今河北省东光县东南。属沧州。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降县为临津镇。(6)金置,治今吉林省梨树县北偏脸城,为韩州治。元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冈站镇

    在今江苏赣榆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:中冈站镇“在赣榆县北二十里。旧设遞运所,今裁”。

  • 肃宁县

    ①隋大业五年 (609) 置,属且末郡。在今新疆且末县附近地。隋末废。②金改肃宁城置,属河间府。治所即今河北肃宁县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废入河间县,后复置,属河间路。明属河间府。民国初属直隶津

  • 栗水

    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。《魏书·蠕蠕传》: 神䴥二年 (429年), 世祖亲征蠕蠕大檀, “五月,次于沙漠南,舍辎重轻袭之,至栗水,大檀众西奔。……世祖缘栗水西行”。古水名。即今蒙古国中

  • 长干巷

    古建康城巷名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中华门外。《文选》卷5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长干延属。”刘渊林注:“建业南五里,有山岗,其间平地,吏民杂居,东长干中有大长干、小长干, 皆相连。大长干在越城东,小长干在越

  • 三汊河

   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县“新开河”条:“又自下新河而东,水分三股:一引石城桥,一引江东桥,一自草鞋夹以达于江, 名三汊河。”②在今湖北监利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监利县:三汊河“

  • 随州站

    又作随州县。明置,在今朝鲜咸镜北道钟城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9: 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有“随州县”。后废。

  • 关索岭

    ①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。势极高峻,周围百余里。为滇黔通道。上有关索庙。据明王士性《黔志》:“关索岭,贵州极高峻之山,上设重关,挂索以引行人,故名关索。”另据《徐霞客游记·黔游日记一》 说:“

  • 河洛道

    1914年由豫西道改置,属河南省。治洛阳县 (今河南洛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伏牛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1914年6月由豫西道改名,治洛阳县(今河南

  • 周武王陵

    在今陕西咸阳市北十五里,文王陵北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 “文王、周公葬于毕。” 《史记·周本纪》 正义引 《括地志》: “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。”

  • 上方镇

    即今浙江衢县北七十里上方镇。清于此有汛。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北部,北邻建德市。面积158.6平方千米。人口2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上方,人口 3350。地处芝溪上游,方姓始居,故名。1920年置镇,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