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凉亭
元世祖时所置行宫,又称只哈赤八剌哈孙(意为渔城)。在上都东南五十里(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)。至元十三年(1276)置达鲁花赤,延祐二年(1315)改置尚供总管府,隶上都留守司。明初府废,仍置为驿站。明代又称白庙儿、插汉根儿(意为白房子)。
元世祖时所置行宫,又称只哈赤八剌哈孙(意为渔城)。在上都东南五十里(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)。至元十三年(1276)置达鲁花赤,延祐二年(1315)改置尚供总管府,隶上都留守司。明初府废,仍置为驿站。明代又称白庙儿、插汉根儿(意为白房子)。
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黄沙河镇。《清一统志·桂林府一》:三角巡司“在全州北五十里。明洪武四年置驿。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设巡司”。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全州图:东北有黄沙街,三角司驻此。
战国时齐邑。在今山东邹平县南四十里临池镇东北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 “匡章曰,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,居於陵,三日不食,耳无闻,目无见也。” 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 “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。” 《元
指今山西西北部及内蒙古清水河一带。《穆天子传》 卷1: “辛丑, 天子西征, 至于䣙人。 河宗之子孙䣙柏絮……。 戊寅, 天子西征, 鹜行, 至于阳纡之山,河伯无夷之所都居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内亭县 (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镇)。贞观二年 (628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内亭县(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西境。贞观二年(
北魏改益昌县置,属南白水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。北周改为益昌县。古县名。西魏改益昌县置,治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昭化镇。属秦州晋寿郡。北周复改为益昌县。
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崖城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崖州: 南沟 “在州城 (今崖城镇) 南。城北又有北沟。明正德十四年,知州事陈尧以州城环溪,分流南北,溪外皆民田,乃凿二沟于溪之上流,南沟延袤十五里,北
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鹿溪河,为岷江支流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0隆州:兰溪水“在贵平县北四十里。唐末隐士张鸿所居”。《清一统志·资州》:兰溪“在仁寿县北。自简州流入,合府河,俗名黄龙溪,即赤水也”。
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灞桥东。清同治六年(1867)十二月,西捻军张宗禹部在此痛击清军,湘军提督刘厚基、道员黄鼎败走,汉中镇总兵萧德扬、记名提督杨德胜、萧集山、萧长青、道员萧德纲等被杀,谭玉龙部被围三昼夜
①即清明门。汉长安城东面中门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南玉女村北。王莽改名宣德门。②北宋东京 (今河南开封市) 皇城中南门,为正门。一称宣德楼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“宋初,依梁、晋之旧,名曰明德,太平兴国三
在今河北阜平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阜平县: 黄土铺口 “在龙泉西南三里,其北有印钞、石湖、 入沟等口。 其南有竿岭、 盘道岭、 旧路岭、新路沟等口,皆宏治、嘉靖间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