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社镇
即今山西应县东南下社镇。1941年2月,驻大同日军黑田帅团包围应县下社镇和小石口村,残杀群众和外地商人一千六百五十人,烧房八百五十余间,制造了著名的“下社惨案”。
在山西省应县中部。面积52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下社,人口9070。古为村民办理迎神社事之地,故名。1949年属应县三区,1953年设下社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地处大同盆地边缘部。主产玉米、小麦、马铃薯、油料作物,盛产大蒜、胡麻。有地毯、水泥预制件、制鞋等厂。公路通应县、繁峙等地。
即今山西应县东南下社镇。1941年2月,驻大同日军黑田帅团包围应县下社镇和小石口村,残杀群众和外地商人一千六百五十人,烧房八百五十余间,制造了著名的“下社惨案”。
在山西省应县中部。面积52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下社,人口9070。古为村民办理迎神社事之地,故名。1949年属应县三区,1953年设下社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地处大同盆地边缘部。主产玉米、小麦、马铃薯、油料作物,盛产大蒜、胡麻。有地毯、水泥预制件、制鞋等厂。公路通应县、繁峙等地。
在今云南梁河县东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7南甸宣抚司: 蛮干山 “在司东一十五里。土酋恃其险阻,世居其上”。
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海中担杆岛。明 《粤大记》 卷32广东沿海图作担竿洲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13: 担竿山在 “(新安) 城东南二百五十里大海中,形似故名”。
唐改长杨县置,属硖州。治所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47长阳县:“县南崖有长阳溪,因以为名。”元属峡州路。明属夷陵州。清属宜昌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。1921年属荆宜道。1932年直属湖
唐至德二年(757)升凤翔郡置,称西京。治所在凤翔、天兴二县(今陕西凤翔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宝鸡、眉县、周至等县市地。上元二年(761)取消西京称号。宝历元年(825)称西都,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升长州置,属中庆路。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。至元二十二年 (1285) 降为嵩明州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升长州置,治今云南省嵩明县。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嵩明县及昆明市东北部。
在今河南范县东古黄河西北岸。旧时河津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神䴥三年(430),南朝宋到彦之等还保东平,“时河北诸军会于七女津,彦之恐军南度,遣将王蟠龙溯流欲盗官船,征南大将军杜超等击破,斩
古名忽汗河、活罗海川、胡里改江、忽儿海河、瑚尔哈尔。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松花江支流牡丹江。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22:混同江“又东径妙噶珊站南,牡丹江自南来注之。牡丹江自其发源之处言之也,到宁古塔以下曰瑚尔
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白龙村。明洪武中置珠场巡司于此。即“珍珠城”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大桥山“在番禺县西北十八里。形如象鼻,下临大涧”。
即今江苏江都市西北四十二里昭关镇(戚墅庙)。民国殷惟龢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江都县有戚墅庙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