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秀山
一名仙人亭山。在今福建同安县东北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6泉州府:仙人亭山“在同安县西北。又名三秀山。上有石榻、禅床及仙人迹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同安县:三秀山“在县北十里。三峰秀出,一名仙人掌(亭),为邑之北镇”。
一名仙人亭山。在今福建同安县东北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6泉州府:仙人亭山“在同安县西北。又名三秀山。上有石榻、禅床及仙人迹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同安县:三秀山“在县北十里。三峰秀出,一名仙人掌(亭),为邑之北镇”。
亦作蜚克图。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乡附近。《清 一统志 · 吉林二》: 萨库哩站“又东北六十五里至费克图站”。
在今北京市海淀东北。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》卷4:青龙桥“其北斜界百望山,是山丛丛磈,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,故曰百望”。清初改名望儿山。
十六国前秦建元七年 (371) 平仇池氐杨氏置,治仇池 (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)。后秦建初四年 (389) 地复入杨氏,遂废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(446) 置仇池镇。正始初复为南秦州。辖境相当今甘肃
即龙眠山。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5庐州:龙舒山,“《括地志》云:以山状如龙形,故名。《晏公类要》云:今号龙山,在舒城县”。
唐开元十七年(729)置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甘洛或汉源、石棉等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
北魏置,为析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。西魏废帝时改为中乡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孝文帝置,治今河南省西峡县。为析阳郡治。西魏废帝改为中乡县。
十六国后赵置,属兖州。治所在东燕县(今河南延津县东北)。后改属洛州。北魏废。东晋初置,治东燕县(今河南延津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延津县、滑县等地。北魏废。
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南、山西右玉县西北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北魏拓跋嗣永兴五年(413)出巡,“东逾十岭山, 田于善无川”,即此。
南齐置,属北随安左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北。梁废。
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东莞集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 东莞有 “郓亭”。《续山东考古录》 卷21沂水县: “莒州之东莞集确是郓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