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柳宗元《鞭贾》载:有富家子以五万钱购一鞭,谓以巨款购此鞭,为爱其色黄而有光泽,持以夸示于柳。柳命僮仆烧汤洗之,则鞭之色泽尽失,现出枯干苍白的本色。乃知“向之黄者栀也,泽者蜡也”。因曰:“今之栀其貌,
见“束缊请火”。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7:“即~于亡肉家。”【词语束蕴请火】 成语:束蕴请火汉语大词典:束蕴请火
嬴(yíng迎):通“盈”。此处用于人名。此典指隐士侯嬴看守城门,但得到魏公子无忌的赏识厚待,两人皆在当时闻名。后以此典比喻隐居的贤人义士;也比喻人未得机遇而暂处困窘境地。侯嬴(?——前257年),战
同“俭府”。唐罗隐《贺淮南节度卢员外赐绯》诗:“俭莲高贵九霄闻,粲粲朱衣降五云。”【词语俭莲】 汉语大词典:俭莲
比喻尘世。唐释寒山《诗》: “余劝诸稚子,急离火宅中。” ●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: 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……众苦所烧,我皆拔济。” 三界: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即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。佛
源见“北山移文”。谓隐士复出,愧违初志。宋陈与义《遥碧轩作时欲赴召》诗:“丈夫已忍猿鹤羞,欲去且复斯须留。”【词语猿鹤羞】 汉语大词典:猿鹤羞
《旧五代史.乐志下》:“自安史乱离,咸秦荡覆。崇牙树羽之器,扫地无余;戛击搏拊之工,穷年不翤。”意谓安史之乱京城长安陷入贼手,宫中珍物宝器尽被掠取,像扫地一样,毫无存留。略同于扫地以尽。《宣和画谱.山
源见“仲子灌园”。指陈仲子坚守节操、避世隐居之志。三国 魏阮籍《辞蒋太尉辟命奏记》:“昔荣期带索,仲尼不易其三乐;仲子守志,楚王不夺其灌园。”
《后汉书.陈王(藩)列传》:“陈蕃字仲举,汝南平舆人也。祖河东太守。蕃年十五,尝闲处一室,而庭宇芜秽。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蕃曰:‘孺子何不洒扫,以待宾客?’蕃曰:‘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
同“麒麟儿”。宋范成大《赣州明府杨同年挽歌》之一:“传业麒麟子,承家鸿雁行。”【词语麒麟子】 汉语大词典:麒麟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