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辛毗引裾

辛毗引裾

源见“牵裾”。指三国 魏直臣辛毗敢于强谏君王事。唐李瀚蒙求》:“樊哙排闼,辛毗引裾。”


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辛毗传》:“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。时连蝗民饥,群司以为不可,而帝意甚盛。毗与朝臣俱求见,帝知其欲谏,作色以见之,皆莫敢言。毗曰:‘陛下欲徙士家,其计安出?’帝曰:‘卿谓我徙之非邪?’毗曰:‘诚以为非也。’帝曰:‘吾不与卿共议也。’毗曰:‘陛下不以臣不肖,置之左右,厕之谋议之官,安得不与臣议邪! 臣所言非私也,乃社稷之虑也,安得怒臣!’帝不答,起入内; 毗随而引其裾,帝遂奋衣不还,良久乃出,曰:‘佐治,卿持我何太急邪?’毗曰:‘今徙,既失民心,又无以食也。’帝遂徙其半。”

【今译】 三国时魏文帝打算将冀州士家十万户迁到河南,当时连年灾荒,百姓饥馑,群臣皆以为不可行,而文帝迁意甚坚。辛毗 (字佐治) 与大臣们一起求见,文帝知他们欲谏止此事,满脸怒气,大家都不敢进言,只有辛毗直陈是非利害。文帝怒不作答,起身入内室,辛毗紧随其后拉住文帝的衣襟,文帝甩开,许久才出,问辛毗:“你为何那么急迫地拉我?”辛毗说:“现在迁徙士民,既失民心,也没粮食可吃啊。”于是文帝改变主意,只迁徙一半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直臣进谏。

【典形】 牵裾、切谏辛毗、辛裾。

【示例】

〔牵裾〕 唐·杜甫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》:“牵裾惊魏帝,投阁为刘歆。”

〔切谏辛毗〕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理冤多定国,切谏甚辛毗。”

〔辛裾〕 元·顾德润《骂玉郎过感皇恩·述怀》:“常怀卞玉,敢引辛裾,羞归去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解网祝禽

    源见“网开三面”。谓执法者宽宥仁德。《梁书.王僧孺传》:“幸圣主留善贷之德,纾好生之施,解网祝禽,下车泣罪。”

  • 方寸乱

    源见“方寸地”。谓心绪烦乱。晋袁宏《后汉纪.献帝纪五》:“〔徐庶辞刘备曰:〕今失老母,方寸乱矣。无益于事,请从此辞。”也指无主张。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.陆珪》:“儿方寸乱矣,敢请诸君早计之。”【词语方

  • 携觞王太守

    源见“白衣送酒”。咏重九登高饮酒。唐权德舆《九日北楼宴集》诗:“不见携觞王太守,空思落帽孟参军。”

  • 寒山片石

    参见:韩陵片石见“韩陵片石”。明·张溥《温侍读集题辞》:“世以其诗少,即云不长于诗,~,当不其然。”【词语寒山片石】  成语:寒山片石

  • 三步成诗

    《新唐书.柳公权传》:“公权字诚悬,公绰弟也。年十二,工辞赋。……帝(唐文宗李昂)曰:‘当贺我以诗。’宫人迫之。公权应声成文,婉切而丽。诏令再赋,复无停思。天子甚悦,曰:‘子建七步(注:魏曹植字子建。

  • 岘亭碑

    同“堕泪碑”。唐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心摇汉皋珮,泪堕岘亭碑。”

  • 剑鸣

    《世说新语》佚文:“王子乔墓在京陵,战国时有人盗发之,都无见,惟有一剑悬在圹中,欲取而剑作龙虎之声,遂不敢近。俄而径飞上天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四三引《列士传》:“楚王命莫邪铸双剑,止以雌进。剑在匣悲鸣

  • 后车载

    《诗经.小雅.绵蛮》:“命彼后车,谓之载之。”后车就是副车。用以载贤士之义。宋.欧阳修《哭圣俞》:“河南丞相称贤侯,后车日载枚与邹。”此处以‘河南丞相’代指钱惟演(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位同丞相)。枚

  • 龙杖

    同“龙竹”。唐骆宾王《出石门》诗:“暂策为龙杖,何处得神仙?”元范康《竹叶舟》四折:“共葛洪崖将星斗摩,同费长房把龙杖喝。”【词语龙杖】   汉语大词典:龙杖

  • 白马非马

    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。该命题虽于揭示事物与概念、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异作出了贡献,但却过分夸大了这种差异,从而导致了违犯客观事实的错误结论。因而,后世多将白马非马作为形而上学和诡辩的代用词。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