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虎溪相送

虎溪相送

晋无名氏《莲社高贤传.百二十三人传》:“陆修静吴兴人,早为道士,置馆庐山。时远法师(慧远,一作惠远)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入于溪。每送客至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因相与大笑,世传为《三笑图》。”按,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,不可信。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。唐孟浩然《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》诗:“日暮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明吴廷翰《怀白云寺僧》诗:“几度南山不得归,虎溪相送迹亦稀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佚名《莲社高贤传》:“远法师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人于溪,每送客过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固相与大笑,世传为三笑图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高僧慧远 (一作惠远)入庐山,居东林寺修持,人称远公。寺下有股泉水,流入虎溪。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,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。当时陶潜 (字渊明) 住在这里,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,他们来远公处作客,远公送二人,一边走一边谈论,非常投机,不觉走过虎溪,彼此大笑。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,慧远、陶潜已死二、三十年,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。

【典形】 不过虎溪、长隔虎溪、过虎溪、虎溪相送、闻虎啸、远公不出、过溪无虎啸、勿过虎溪、虎溪远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过虎溪〕 唐·王维《能禅师碑》:“禅师子牟之心。敢忘凤阙; 远公之足,不过虎溪。”

〔长隔虎溪〕 宋·范成大《东林寺》:“客尘长隔虎溪水,劫火不侵香谷云。”

〔过虎溪〕 唐 · 李白 《别东林寺僧》:“笑别庐山远,何烦过虎溪。”

〔虎溪相送〕 唐·孟浩然《过龙泉精舍》:“日暝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

〔闻虎啸〕 清·程先贞《十月初以事至东皋》:“白社归来闻虎啸,黄庭写出换鹅群。”

〔远公不出〕 宋·苏轼《佛日山荣长老方丈》之一:“陶令思归久未成,远公不出但闻名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缪巧

    机巧,智谋。《汉书.韩安国传》:“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,则臣不知也。不然,则未见深入之利也。”有它缪巧:有什么巧妙。宋代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岂有他缪巧,阴阳不能贼?”贼:毁伤。【词语缪巧】   汉语大

  • 唱骊驹

    同“歌骊驹”。清查慎行《钱幼鲲将游江右》诗:“西江吾旧到,为尔唱《骊驹》。”

  • 金瓯藏名

    源见“名动金瓯”。形容名高才大将受重用。明 汤式《南吕一枝花.赠人》曲:“金瓯应已藏名讳,麟阁终当绘像仪。”

  • 中原失鹿

    源见“中原逐鹿”。喻国土沦陷。陈子范《题芜湖白马山》诗:“中原失鹿无人逐,愿借轮蹄日夜驰。”

  • 悦远

    源见“近悦远来”。谓使远方之人悦服。《三国志.马良传》:“若乃和光悦远,迈德天壤,使时闲于听,世服于道。”【词语悦远】   汉语大词典:悦远

  • 一指头禅

    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一《俱胝和尚》:“天龙和尚到庵,师乃迎礼,具陈前事。天龙竖一指而示之,师当下大悟。自此凡有参学僧到,师唯举一指,无别提唱。……师将顺世,谓众曰:‘吾得天龙一指头禅,一生用不尽。’言讫

  • 南山有乌,北山张罗

    晋干宝《搜神记》(卷一六):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恋,遭到夫差阻止,忧愤而死,她的魂魄和韩重相会,“(歌)曰:‘南山有乌,北山张罗,乌既高飞,罗将奈何?’”原意是指紫玉自己已经死去,韩重再回来寻找她

  • 庭下兰玉

    同“庭阶兰玉”。元白朴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墙外阴阴桃李,庭下辉辉兰玉,一笑指庄椿。”

  • 菖歜

    源见“羊枣昌歜”。用菖蒲根切成小段腌制的咸菜,有人嗜食之。借指人所偏爱之物。清周亮工《追报亡友黄汉臣书》:“若谬许声气,于亮有菖歜之嗜者,启予荒芜。”【词语菖歜】   汉语大词典:菖歜

  • 国门吕览

    源见“一字千金”。指《吕氏春秋》,因曾悬于国门重金征求意见,故称“国门吕览”。郁达夫《岁暮穷极有某府怜其贫嘱撰文因用钓台题壁韵作答》:“国门《吕览》应传世,何必臣雄再《剧秦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