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猿献玉环

猿献玉环

后蜀.顾夐《袁氏传》:“……袁氏己鞫(注:穷困)育二子,治家甚严,不喜参杂。后恪之长安谒旧友人,王相国缙遂荐于南康张万顷大夫,为经略判官,挈家而往。袁氏每遇青松高山,凝睇久之,若有不快意。到端州,袁氏曰:‘去此半程,江壖(音ruǎn,空地)有峡山寺。我家旧有门徒僧惠幽,居于此寺,别来数十年,僧行夏腊(注:僧人出家的年数)极高,能别形骸,善出尘垢,傥经彼设食,颇益南行之福。’恪曰:‘然。’遂办斋蔬之具。及抵寺,袁氏欣然易服理粧,携二子诣老僧院,若熟其经者。恪颇异之,遂持碧玉环子以献,僧曰:‘此是院中旧物。’僧亦不晓(指不知碧玉环何以落到孙恪手)。及斋罢,有野猿数十,连臂下于高松而食于台上,后悲啸扪萝而跃。袁氏恻然,俄命笔题僧壁曰:‘剖破恩情役此心,无端变化几湮沉。不如遂伴归山去,长啸一声烟雾深。’乃掷笔于地,抚二子咽泣数声,语恪曰:‘好住好住,吾当永诀矣!’遂裂衣化为老猿,追啸者跃树而去,将抵深山而复返视。恪乃惊怛,若魂飞神丧。良久,抚二子一恸,乃询于老僧,僧方悟(曰):‘此猿是贫道为沙弥时所养。开元中,有天使高力士经过此,怜其慧黠,以束帛而易之。闻坻(音zhǐ,著,止)京师,献于天子。时有天使来往,多说其慧黠过人,常驯扰于上阳宫内。及安史之乱,即不知所之。于戏!不期今日更睹其怪异耳。碧玉环者,本诃陵(注:古南海有诃陵国)胡人所施,当时亦随猿颈而往。今方悟矣。’恪遂惆怅,舣舟(注:船拢岸。舣,音yǐ)六、七日,携二子而回棹,更不能之任矣。”此事又见裴铏《传奇》。

孙恪娶妻袁氏,在挈妻子赴任途中,路经端州,游峡山寺。恪将一碧玉环献给老僧。斋饭后,有野猿数十悲啸而来,袁氏见同类来迎,心绪悲恻,于是命笔赋诗,与丈夫及二子诀别,化为老猿,长啸追逐而去。至此,僧人方才明白此猿是自己为沙弥时所饲养后献给天子的那只猴子,碧玉环是诃陵胡人布施给寺院的旧物,献猿时系在猿的脖颈上而带往唐宫的。后因用为离奇失妇的典故。

幼学琼林》卷四“鸟兽”:“猿献玉环,孙恪自峡山失妇;鹿随丹毂,郑宏从汉室封公(见“画鹿轓”)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病竞

    《南史.曹景宗传》载:南朝梁武帝曾于华光殿宴饮,令沈约等赋韵连句,武将曹景宗不得韵,意不平。帝谓“卿伎能甚多,人才英拔,何必止在一诗”。时景宗已醉,求之不已,而分韵已尽,唯余“竞”、“病”二字。景宗操

  • 扬雄嘲

    同“扬子解嘲”。唐长孙佐辅《山行书事》诗:“谁知问津官,空作扬雄嘲。”

  • 东向而望,不见西墙

    《吕氏春秋.去尤》:“东面望者,不见西墙;南向视者,不睹北方:意有所在也。”后因以“东向而望,不见西墙”比喻主观片面,顾此失彼。南朝 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知音》:“会己则嗟讽,异我则沮弃,各执一隅之解,

  • 六铢

    同“六铢衣”。唐 谷神子《博异志.岑文本》:“又问曰:‘比闻六铢者天人衣,何五铢之异?’”【词语六铢】   汉语大词典:六铢

  • 毛子檄

    源见“毛义捧檄”。谓孝子为养亲而出仕。明高启《送倪雅》诗:“交游结深欢,离别生远念。聊持毛子檄,暂脱刘生剑。”【词语毛子檄】   汉语大词典:毛子檄

  • 六耳不通谋

    同“六耳不同谋”。元关汉卿《蝴蝶梦》二折:“岂不闻三人误大事,六耳不通谋?”【词语六耳不通谋】  成语:六耳不通谋汉语大词典:六耳不通谋

  • 不是折腰具

    源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喻清高有骨气之人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子瞻以红带寄》:“白头不是折腰具,桐帽棕鞋称老夫。”

  • 伊尹干汤

    源见“伊尹荷鼎自进”。称颂贤相辅国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时难》:“伊尹干汤,至于七十也。”

  • 萋菲

    同“贝萋”。《旧唐书.朱敬则传》:“去萋菲之牙角,顿奸险之锋芒。”【词语萋菲】   汉语大词典:萋菲

  • 阳五伴侣

    《北史.阳之休传》:“弟俊之多作六言歌,世俗流传,名为《阳五伴侣》,写而卖之,在市不绝。俊之尝过市,取而改之,言其字悮,卖书者曰:‘阳五古之贤人,作此《伴侣》,君何知之,轻敢议论?’俊之大喜。”北齐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