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染指于鼎

染指于鼎

比喻占取非所应得利益。公元前605年,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甲鱼。当时郑国大夫公子宋、公子家二人正在入朝,突然,公子宋的食指跳动不已,就把它给子家看,说,以往我发生这种情况,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。等到进朝后,厨子正准备把甲鱼切块,两人相视而笑。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,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郑灵公。等到把甲鱼炖好赐给大夫吃的时候,也把公子宋招来却偏不给他吃。公子宋发怒,把手指蘸在鼎里,尝了尝味道退了出去。郑灵公也生了气,想处死公子宋。公子宋和公子家先行下手。当年夏天,他们杀死了郑灵公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献鼋于郑灵公,公子宋与子家将见,子公之食指动,以示子家,曰:‘他日我如此,必尝异味。’及入,宰夫将解鼋,相视而笑。公问之,子家以告。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染指于鼎,尝之而出。公怒,欲杀子公。子公与子家谋先。子家曰:‘畜老犹惮杀之,而况君乎?’反谮子家。子家惧而从之。夏,弑灵公。”

【例句】:

全唐诗》610皮日休《酒中十咏酒床》:“开眉既压后,染指偷尝处。”


述补 鼎,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。用手指在鼎中蘸一下,品尝滋味。后比喻攫取非分的利益。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献鼋于郑灵公……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~,尝之而出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谋篡作恶。→染指垂涎 馋涎欲滴 垂涎三尺 ↔不忮不求。 也作“染指羹鼎”。


【词语染指于鼎】  成语:染指于鼎汉语词典:染指于鼎

猜你喜欢

  • 滥齐竽

    同“滥吹竽”。孙为霆《一枝花.自题巴山樵唱》套曲:“俺也曾几年南郭滥齐竽,因此上拈毫能写乔张句。”

  • 破甑生尘

    源见“甑尘釜鱼”。形容贫困乏食。明 邵璨《香囊记.得书》:“喜得逆旅逢青眼,免使破甑生尘愁范丹。”明 孙柚《琴心记.家徒四壁》:“早遣青囊出村借米,至今未归,破甑生尘,空囊垂罄。”主谓 甑,蒸食物的器

  • 图麟阁

    同“图像麒麟”。唐李德裕《春日独坐思归》诗:“岂望图麟阁,惟思卧鹿门。”

  • 三刖璞

    同“三献三刖”。元吴莱《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》诗:“呼号三刖璞,慷慨五陵镳。”

  • 半面之识

    原指过目不忘,记忆力惊人,后喻相识时间短,交情浅薄。应奉,字世叔,汝南南顿(今河南项城县)人。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,司隶校尉等职。“纠举奸违,不避豪戚,以严厉为名。”少时极聪明,记忆力十分强,据史载,

  • 渔阳掺挝

    《后汉书.祢衡传》载:汉末名士祢衡字正平,在曹操军中供职,他恃才傲物,得罪曹操,曹操降他为鼓吏。一次元宵节晚宴,曹操有意羞辱祢衡,命祢衡为宾客击鼓助兴。祢衡裸身扬棰击鼓,作《渔阳掺挝》曲,音调悲壮,锵

  • 潘花

    源见“河阳一县花”。赞誉地方治理得美好。宋梅尧臣《县署丛竹》诗:“陶柳应惭弱,潘花只竞红。”【词语潘花】   汉语大词典:潘花

  • 风流宰相

    《南史.王昙首传.附王俭传》:“监试诸生,巾卷在庭,剑卫令史,仪容甚盛。作解散帻,斜插簪,朝野慕之,相与放效。俭常谓人曰:‘江左风流宰相,惟有谢安。’盖自况也。”晋谢安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,但他好登山临

  • 子虚赋

    参见:子虚【词语子虚赋】   汉语大词典:子虚赋

  • 遗恨侯芭

    源见“载酒问奇字”。指访高朋不遇而遗憾。侯芭,扬雄授《太玄》经的门人。唐皮日休《履步访鲁望不遇》诗:“拟授《太玄》今不遇,可怜遗恨似侯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