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望穿秋水

望穿秋水

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:“卓文君姣好,眉如远山,目如秋水。”

唐.白居易《寄微之》诗:“白头吟处变,青眼望中穿。”

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(cù)损他淡淡眉山。”

秋水明净澄澈,用以比眼睛。望穿秋水用以形容对异地亲人的殷切盼望。
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凤阳士人》:“望穿秋水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


述宾 眼睛都要望穿了。形容殷切盼望。语本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3本2折:“你若不去啊,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损他淡淡春山”。《聊斋志异·凤阳士人》:“~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△多用于描写盼望之语。→望眼欲穿


望穿秋水”形容热切盼望却久候不至的神情与心态,犹言 “望眼欲穿”。

“秋水”指什么呢? 为什么说 “望穿”呢?

“秋水”,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秋天里的水,而是代指美女的眼睛。人们把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,如袁桷 《题美人图》: “望幸眸凝秋水,倚愁眉簇春山。”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的眼波又谓之 “秋波”,如言 “秋波传情”、“暗送秋波”,即谓眉目传情之意。“波”即指眼神。

“秋水”、“秋波”皆喻美目而言。“望穿秋水”即言 “望穿了眼睛 ( 望眼欲穿) ”之意。有首歌词有一段唱道: “望穿秋水,不见伊人的倩影。更残漏尽,孤雁两三声。往日的温情,只换得眼前的凄清。梦魂无所依,空有泪沾襟……”其渴望思至之情溢于言表。“望穿秋水”那种热切、巴望、焦虑、祈愿等复杂难言的心态神情,不是一般人所能亲历或理解的。


【词语望穿秋水】  成语:望穿秋水汉语词典:望穿秋水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康三绝

    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梁.刘孝标(峻)注引宋明帝《文章志》曰:“桓温云:‘顾长康(即顾恺之,晋代大画家)体中痴黠各半,合而论之,正平平耳。世云(其)有三绝:画绝,才绝,痴绝。’”晋.桓温评论顾恺之有三点独

  • 窈娘

    唐孟荣《本事诗.情感》:“唐武后时,补阙乔知之有侍婢窈娘,美丽善歌舞,为武承嗣所夺。知之怨惜,因作《绿珠篇》以寄情,密送与窈娘,窈娘感愤自杀。承嗣大怒,因讽酷吏罗织诛乔知之。”《旧唐书》卷一百九〇《文

  • 利用厚生

    《书.大禹谟》:“正德、利用、厚生,惟和。”孔传:“正德以率下,利用以阜财,厚生以养民,三者和,所谓善政。”后因以“利用厚生”称物有所用,民有所养。唐杨炯《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》:“齐景公之利用厚生

  • 黔娄

    源见“黔娄被”。代称贫士。清龚自珍《哭郑八丈》诗:“由来炊火绝,穷死一黔娄。”【词语黔娄】   汉语大词典:黔娄

  • 昆阳功业

    《汉书.王莽传》载:刘秀举事,王莽派王邑、王寻发兵四十二万困昆阳。刘秀将数千解救之,于城下大败王莽军,“汉兵乘胜杀寻,昆阳中兵出并战,邑走,军乱”。刘秀以此开创东汉帝业。后遂以“昆明功业”指歼敌制胜,

  • 挂冠学疏受

    源见“二疏还乡”。谓以古贤为榜样,功遂身退。元 张天雨《贺新郎.戏次仲举韵》词:“有子平生千万足,看明年、堕地於菟走,挂冠去,学疏受。”

  • 亡是

    同“亡是公”。宋孙觌《读类说二首》之一:“亡是谈乌有,彭郎得小姑。”

  • 啮被

    《南史.乐颐之传》:“乐颐之(《南齐书》作‘乐颐’)字文德,南阳湼阳人也,世居南郡,少而言行和谨,仕为京府参军。父在郢病亡,颐之忽悲恋涕泣,因请假还,中路果得父凶问,便徒跣号咷,出陶家后渚,遇商人附载

  • 浣纱溪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七引晋 孔晔《会稽记》:“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 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。”今浙江 绍兴南若耶山下,若耶溪旁有浣纱石,相传西施浣纱于此。后因

  • 日知其所亡

    亡:同“无”。指不知道的东西。 每天学到一些自己所未知的。 表示学有长进。语出《论语.子张》:“子夏曰:‘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’”《后汉书.列女传.乐羊子妻》:“夫子积学,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