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拨乱反正

拨乱反正

拨:治理。反:通“返”。谓治理乱世,使之恢复正常安定。《汉书·武帝纪·赞》说:“汉朝建立之后,社会上各种弊病丛生,汉高祖拨乱反正,治理乱世,使之恢复正常安定。文帝、景帝努力使百姓休养生息,安居乐业。”后以“拨乱反正”为典,指治平乱世,回复正常,又作“拨乱反治”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《武帝纪·赞》212页:“汉承百王之弊,高祖拨乱反正,文景务在养民。”另《汉书》卷22《礼乐志》1030页、1035页:“汉兴,拨乱反正,日不暇给,犹命叔孙通制礼仪,以正君臣之位。”“及王莽为宰衡,欲耀众庶,遂兴辟痈,因以篡位,海内畔(通“叛”)之。世祖(指后汉光武帝刘秀)受命中兴,拨乱反正,改定京师于土中。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诏圣》:“高皇帝时,天下初定,发德音,行一卒之令,权也。非拨乱反正之常也。” 唐·杜甫《朝享太庙赋》:“向不遇拨乱反正之主,君臣父子之别;弈叶文武之雄,注意生灵之切。” 宋·欧阳修、宋祁《新唐书·张行成传》:“有隋失道,天下沸腾,陛下拨乱反正,拯人涂炭,何周、汉君臣所能比数。” 元·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一折:“实不相瞒,区区见五代之乱,天下涂炭极矣,常有拨乱反治之志,奈无寸土为阶。” 明·王世贞《鸣凤记》:“近闻得朝中奸相弄权,朋党误国,此正臣子拨乱反正之时。” 清·顾炎武《与潘次耕札五首》之一:“君子之为学也,非利己而已也,有明道淑人之心,有拨乱反正之事,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而至于此,则思起而有以救之。”


连动 反,通“返”,回复。原指治理乱世,并使回复正常。后也用以指纠正错误,恢复正确的东西。语本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在~后的新时期,重新重视知识分子,吸收知识分子入党,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,已是势所必然……”△用于政治斗争或纠偏。→补偏救弊↔倒行逆施。 也作“返正拨乱”。


【旧义】 原用于形容治理乱世,使回归正常秩序。

【新义一】 特指结束“文革”所造成的混乱状态,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秩序。

【例】 ①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,拨乱反正,实行改革开放,于是,经济文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。(羊城晚报1999.4.4)

② 他从战斗了11年的部队回到大连市,那会儿中国正在拨乱反正。(北京日报1999.4.9)

③ 不过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历程。(随笔2009.5期 黄一龙《奴性的死敌(外一篇)》)

④ 这是窦娥唱的著名曲子,“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,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,天地也,做得个怕硬欺软。”旦角的唱段,赵(景深)先生反串,在“四人帮”被打倒没几年、拨乱反正的日子里,我感受到了个中深意。(文汇报2011.5.8翁敏华《大煞风 一往情 倚老卖》)

⑤ 但是30年前,如果大家都强调法规的话,就没有深圳特区。再往前,在“两个凡是”的框架下,中国也不会有改革,不会有拨乱反正。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是越过法规的,如果强调不能越过,那就不能改革了。(东方早报2011.6.1《早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》)

⑥ 从70年代末开始,清理了相当一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。作为“拨乱反正”的题中应有之义,大约随着“拨乱反正”中心工作的宣告完成,也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吧。(邵燕祥《我代表我自己·戏说冤案》)

⑦ 在拨乱反正后的新时期,重新重视知识分子,吸收知识分子入党,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,已是势所必然。(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)

⑧ 先生长期致力于道德哲学,对此乱象有较他人更刻骨的体认。先生以为拨乱反正主旨在于收拾人心,而我却以为要在制度上脱胎换骨。与先生争辩,偶有言语过激,先生也不以为忤,总是静静地听我陈述,若觉我乖谬过甚,先生的救治也是引经据典,或示我以必读之书。(赵越胜《燃灯者·辅成先生五》)

【新义二】 近来多借指纠正错误,以恢复正确的东西和事理等。一般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。

【例】 ① 回顾历史,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,充满了艰难曲折,令人惊心动魄,但是,通过不断“拨乱反正”,我们正在稳步地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。(青岛新闻网2005.10.17)

② 兰氏(兰晓龙)三部曲(《士兵突击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《生死线》)为荧屏上的男人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。女性观众开始着迷这些话糙理不糙的纯爷们。(南方人物周刊2010.1.18钱德勒《〈生死线〉话唠爷们》)

③ “看病难”、“看病贵”问题越来越严重,医疗异化为一门生意。而这次“回归公益性”、“管办分离”,实在是一次“拨乱反正”。(重庆日报2010.2.25《新医改实在是一次“拨乱反正”》)

④ 地方政府回购经营性公路收费权,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。这可以说是一种“拨乱反正”,是让公路真正姓“公”的开始。(中国青年报2011.5.20《经营性公路卖出容易赎回难》)

⑤ 一年后,红研所人文本三版,也改变以前的署法而题为“曹雪芹著,无名氏续,程伟元、高鹗整理”。此书发行量不少,于是不久便听到有读者批评,以为如此改署搞乱了读者思想,因为大多数人至今认为是高鹗续书。我明确地肯定红研所本的改署是对的,不是造成混乱,而应该是“拨乱反正”。(文史知识2011.6期 蔡义江《〈红楼梦〉续书答客问》)

⑥ 对于“至于你信不信(由你),我反正信了”之类的话,王旭明则表示,更不应该在发布会上说。王旭明直言:“你回答得都非常不准确,还夹杂一些情绪化表达,使受众反而还产生一系列新疑问,这样就没有达到新闻发布会拨乱反正,厘清事实的目的。”(东方早报2011.8.17《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: 王勇平比很多不敢张嘴的要优秀得多》)

⑦ 不过,“魏蜀吴”的称谓早已约定俗成,今天没必要再拨乱反正。(咬文嚼字2011.9期《三国是“魏蜀吴”,还是“魏汉吴”?》)

【辨说】 “拨乱反正”原是一条旧成语,语出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君子曷为为《春秋》?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“文革”结束之后,为纠正“文革”错误,改变当时社会混乱局面,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,这条成语频频见诸报端,成了那一时期内很流行的一条成语。现在一般把“文革”之后的1977—1981年这一段时期称为“文革”后的拨乱反正时期。当时热用这条成语,原是针对“文革”而言的,用的就是这条成语的旧义,意谓要把“文革”搞乱的原先正常的社会秩序再纠正过来。现在使用这条成语,其意义已经有所扩大,可泛用于纠正一切乱象和错误等。

【结构分析】 动词性述宾联合结构。


【词语拨乱反正】  成语:拨乱反正汉语词典:拨乱反正

意谓制止混乱局面,使天下恢复太平。公元前481年,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返回鲁国,删《诗》、《书》、定《礼》、《乐》,作《春秋》。《公羊传》在探讨孔子为何作《春秋》时,认为,当时天下大乱,诸侯争霸,王室衰微。如要制止这种混乱局面,并恢复太平,只有通过作《春秋》阐述尊奉王室的正统思想,鞭挞弑父弑君的行为,使人们知所趋向,才能达到文、武、成、康时期的盛世局面。

【出典】:

《春秋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君子曷为为《春秋》?拨乱世、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群臣皆曰:‘高祖起细微,拨乱世,反之正,平定天下,为汉太祖,功最高。’”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汉兴,拨乱返正,日不暇给。犹命叔孙通制礼仪,以正君臣之位。”


【词语拨乱反正】  成语:拨乱反正汉语词典:拨乱反正

猜你喜欢

  • 贫贱之交

    源见“糟糠”。指贫贱时的知交好友。《南齐书.刘悛传》:“后悛从驾登蒋山,上数叹曰:‘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’顾谓悛曰:‘此况卿也。世言富贵好改其素情,吾虽有四海,今日与卿尽布衣之适。’悛起拜

  • 月无忘其所能

    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学会的东西。 意谓勤于学习。语出《论语.子张》:“子夏曰:‘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己矣。’”唐.吴兢《贞观政要.规谏太子》:“览圣人之遗教,察既往之行事,日知其所不足

  • 中散虱

    《文选》卷四十三,三国魏.嵇叔夜(康)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有必不堪者七,甚不可者二。……危坐一时,痹不得摇,性复多虱,把搔无已,而当裹以章服,揖拜上官。三不堪也。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之职。山涛迁官后,曾

  • 沟中木

    源见“沟中断”。指被弃置的废材。宋张炎《满江红》词:“壮志已荒圯上履,正音恐是沟中木。”

  • 民五袴

    同“民歌五袴”。宋赵彦端《念奴娇.建安饯交代沈公雅》词:“满路歌谣民五袴,底事逢车催发?”

  • 集苑

    《国语.晋语二》载:春秋时,晋献公宠幸骊姬,人多巴结骊姬之子奚齐,惟独大夫里克仍亲近不得势的太子申生。优施作歌讽谕他说:“暇豫之吾吾,不如鸟乌。人皆集于苑,己独集于枯。”韦昭注:“集,止也。苑,茂木貌

  •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

    《庄子.知北游》:“光曜不得问,而熟视其状貌,窅然空然,终日视之而不见,听之而不闻,搏之而不得也。”“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”,意谓看见了与没看见一样,听见了同没听见一样。形容对某一事物极不关心,或形容对

  • 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

    42` 安定和危难,可以互相转化,灾祸和幸福,可以互为因果。语出《庄子.则阳》:“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,缓急相摩,聚散以成。”章炳麟《菌说》:“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,事之由妄想而成者,岂独胚胎然哉!”其他

  • 无羊败吾蔬

    源见“羊踏菜园”。戏称常吃素食或谓生活清苦。宋陆游《晚秋农家》:“扪腹笑自贺,无羊败吾蔬。”

  • 挂桑弧

    同“悬弧射矢”。唐白居易《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句和之》之一:“洞房门上挂桑弧,香水盆中浴凤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