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抱佛脚

抱佛脚

唐.孟郊《孟东野集》卷九《读经》:“垂老抱佛脚,教妻读《黄经》。”

孟诗之意是说年老方信佛,以求佛保祐,有临渴掘井之嫌。唐代佛教盛行,“抱佛脚”的说法遂传以为俗语。

宋.刘攽《中山诗话》:“王丞相(王安石)喜谐谑,一日论沙门道,因曰:‘投老欲依僧。’客遽对曰:‘急则抱佛脚。’王曰:‘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。’客曰:‘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。’”

后因以“抱佛脚”用指平时无准备,临时急应付。

清.翟灏《通俗编.释道》引张南世《宦游记闻》:“云南之南一番国,专尚释教,有犯罪应诛者,捕之急,趋往寺中,抱佛脚悔过,便便贳(音shì,通赦,赦免)其罪。今谚云‘闲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’,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。”


述宾 原为求佛保佑的意思,现用为平时无准备,临时慌忙应付。清·翟灏《通俗编》卷6引宋代张世南《游宦纪闻》:“云南之南一番国,专尚释教,有犯罪应诛者,捕之急,趋往夺中,~悔过,便贯其罪。今谚云:‘闲时不烧香,急来~’,乃番僧之语,流于中国也。”△用于描写临时应付。→临时抱佛脚


平时没有什么准备,临时慌忙想法应付,这种情况便叫做 “抱佛脚”。“抱佛脚”实际是个借词、外来语。

为什么要 “抱佛脚”呢? 那自然是祈求菩萨保佑了。

《通俗编·释道》引张世南 《游宦纪闻》记有这样一件事: 在云南南边一个番国里,非常崇尚佛教,那里有个死刑犯逃脱了,官府追捕甚紧。罪犯逃到了一座庙里,知道再也无路可逃了,便抱住一尊大佛的脚痛哭起来,表示诚心悔过。官府的人一见此情,认为罪犯真心向佛,有悔改之意,便未捉拿归案,而且放他走了。

后世 “抱佛脚”之说便流传开来,表示无准备而急忙应付之意,犹言 “临渴凿井”、“临阵磨枪”。

抱佛脚”一语传至我国后,逐渐演变成 “平时不烧香,急时抱6佛脚”这一谚语了。


【词语抱佛脚】  成语:抱佛脚汉语词典:抱佛脚

猜你喜欢

  • 羝乳年

    源见“苏武节”。指公羊产奶的岁月。为对苏武归汉之时的诙谐语。清潘耒《吴圣玉归自辽左志喜》诗:“不图真有珠还日,始信非无羝乳年。”

  • 五鹿何能酬

    源见“五鹿角折”。谓非其论辩对手。形容人富有辩才。唐卢照邻《咏史》之四:“三公不敢吏,五鹿何能酬?”

  • 璧悲三献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悲叹怀才不遇。唐张子容《璧池望秋月》诗:“似璧悲三献,疑珠怯再投。”

  • 七才子

    明代弘治、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、何景明、徐祯卿、边贡、康海、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,而以李何为首。他们对于文学的见解虽不尽一致,但大都反对宋代以来的诗文,强调复古,倡言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,成为一个流

  • 以轻心掉之

    轻:轻易,轻率。掉:摇动,摆弄。 以轻易之心摆弄它。 表示做事轻率,漫不经心。语出唐.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故吾每为文章,未尝敢以轻心掉之。”清.程瑶田《通艺录》:“如逞慧辨,几为《初学记

  • 三寸之舌

    马司迁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〔遂〕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三寸之舌,即舌头。据《史记索隐》注释:“《春秋纬》云:“舌在口中,长三寸。”舌为人类使用语言的重要器官,舌做灵活运动,始能发出

  • 金石韵

    同“金声”。唐张籍《哭于鹄》诗:“徒保金石韵,千载人所闻。”【词语金石韵】   汉语大词典:金石韵

  • 夫复何言

    夫( ㄈㄨˊ fú ):发语词。 还能再说什么呢? 表示感慨很深,不想多说。语出《文选.李陵〈答苏武书〉》:“嗟乎子卿,夫复何言!”《后汉书.李固传》:“固身已矣,于义得矣,夫复何言!”《魏书.

  • 服盐车

    同“骥伏盐车”。唐殷尧藩《暮春述怀》诗:“此时若遇孙阳顾,肯服盐车不受鞭。”

  • 竹郎

    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.南蛮西南夷列传》:“夜郎者,初有女子浣於遯水,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闲,闻其中有号声,剖竹视之,得一男儿,归而养之。及长,有才武,自立为夜郎侯,以竹为姓。武帝元鼎六年,平南夷,为牂柯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