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孟母三迁

孟母三迁

同“孟母择邻”。明汤显祖牡丹亭.闹殇》:“他背熟的班姬四诫从头学,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。”


主谓 孟母,孟轲的母亲。据传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学儒习礼而三次搬家迁居。事见汉·刘向《古列女传·母仪》。后以此比喻家长重视环境影响与子女成长的关系。《说岳全传》12回:“心承~教,腹饱陈平六出奇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教育方面。也作“断机择邻”。


【典源】 汉·刘向 《列女传》:“邹孟轲之母也,号孟母。其舍近墓。孟子之少也,嬉游为墓间之事,踊跃筑埋。孟母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。’乃去,舍市傍。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。孟母又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。’复徙,舍学宫之傍。其嬉游乃设俎豆,揖让进退。孟母曰:‘真可以居吾子矣。’遂居之。及孟子长,学六艺,卒成大儒之名。”

【今译】 邹国孟轲的母亲,人称孟母。她的家邻近墓地。孟子年幼时,玩耍都学墓地里的挖坟筑墓这些事。孟母见了说:“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。”于是迁走,住在市场旁边。孟子玩耍又模仿商人做买卖的事。孟母又说:“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。”于是又迁走,住在学校旁边。这回孟子玩耍都学的是祭祀行礼这些事了。孟母说:“这才是孩子住的地方啊。”于是定居下来。孟子长大后,学习六艺 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,终于成为大儒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母亲贤德,教子有方; 也用以指好邻居。

【典形】 卜邻、门衰孟母、孟邻、孟母邻、三迁、三徙、三移孟母、择邻、训子孟轲贤、三迁孟母、慈母择邻、孟家邻。

【示例】

〔卜邻〕 唐·杜甫《孟氏》:“卜邻惭近舍,训子学谁门。”

〔门衰孟母〕 清·归庄《冬日感怀》之九:“门衰孟母离簧舍,世乱颜生失郭田。”

〔孟邻〕 唐·杜甫《寄张十二山人彪》:“历下辞姜被,关西得孟邻。”

〔孟母邻〕 宋·苏轼《潘推官母李氏挽词》:“杯盘惯作陶家客,弦诵尝叨孟母邻。”

〔三迁〕 清·丘逢甲《题寒机课子图》:“机声古屋三迁梦,灯影寒窗五夜心。”

〔三徙〕 三国·曹操《善哉行》: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”

〔三移孟母〕 元·白朴《墙头马上》:“我便似八烈周公,俺夫人似三移孟母。”

〔择邻〕 唐·元稹《追封孔戣母韦氏等》:“惟嫔之礼,始自敬姜; 择邻之规,优于孟母。”


【词语孟母三迁】  成语:孟母三迁汉语词典:孟母三迁

猜你喜欢

  • 珠玑咳唾

    汉.赵壹《刺世疾邪赋》:“势家多所宜,咳唾自成珠。”珠玑:珠玉。指谈吐或文词美如珠玉。后因以“珠玑咳唾”为形容谈吐自如文词美好的典故。宋.陈师道《后山诗注.嘲秦观》:“若为借与春风看,无限珠玑咳唾中。

  • 冯衍不遇

    《后汉书.冯衍传》载:冯衍字敬通,京兆杜陵人。光武帝以其归降较晚,黜而不用,衍上书陈八事,帝将召见,因权贵谗毁而不得入。后“为诸王所聘请,寻为司隶从事。帝惩西京外戚宾客,故皆以法绳之,大者抵死徙,其余

  • 鹅鸭长数

    旧题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“(曹)元理常从其友人陈广汉。广汉曰:‘吾有二囷米忘其石数,子为计之。’……广汉为之取酒,鹿脯数片,无理复算,曰:‘……千牛产二百犊,万鸡将五百雏。’羊豕鹅鸭,皆道其数。

  • 长扫朱门

    同“魏勃扫门”。唐李山甫《送职方王郎中》诗:“此生长扫朱门者,每向人间梦粉闱。”

  • 韩凭别

    源见“相思树”。比喻恩爱夫妻永别。《剪灯馀话.长安夜行录》:“何期忽作韩凭别,赴水坠楼心已决。”

  • 疾恶若仇

    见“疾恶如仇”。汉·孔融《荐祢衡表》:“见善若惊,~。”【词语疾恶若仇】  成语:疾恶若仇

  • 黄绢碑文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指记载生平的碑文。唐权德舆《哭刘四尚书》诗:“黄绢碑文在,青松隧路新。”

  • 君举必书

    举:举动。 国君的一举一动,必定要书于史策。 旧时常用以告诫国君举措不可不慎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君举必书。书而不法,后嗣何观?”《汉书.艺文志》:“古之王者,世有史官,君举必书,所以慎

  • 云树之思

    唐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诗: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”后以“云树之思”指朋友别后的相思之情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一卷二六章:“数载阔别,常怀云树之思;今日邂逅相逢,快何如之。”偏正 形容对阔别亲友的思念。姚

  • 不厌糟糠

    不厌:吃不饱。厌:通“餍”,饱。糟:酒渣。糠:米皮。糟糠:酒糟、米糠等粗劣食物。此典指颜渊贫困,连酒糟、米糠等粗劣之食物都吃不饱。颜渊(前521年——前490年),名回,字子渊。春秋末鲁国(今山东西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