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声气相求

声气相求

源见“同声相应”。谓志同道合,意气相投。《警世通言.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:“这相知有几样名色:恩德相结者,谓之知己;腹心相照者,谓之知心;声气相求者,谓之知音;总来叫做相知。”


主谓 原为同类事物相互感应,后指情趣、气质相同,互相投合。语本《易经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……则各从其类也。”《警世通言》卷1:“这相知有几样名色:恩德相结者,谓之知己;腹心相照者,谓之知心;~者,谓之知音,总来叫做相知。”△用于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→同声同气 同声相应志气相投。也作“声气相通”、“声气相投”、“声求气应”、“声应气求”、“声气求应”。


【词语声气相求】  成语:声气相求汉语词典:声气相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浮于事

    原作“人浮于食”,“食“是指禄,指任事人的才能高过所得的俸禄。后演化为“人浮于事”,与原意不同,指人多事少,没有工作可做。孔子说,君子责备富贵而不责备贫贱,这样才不致发生社会动荡。因而,与其使俸禄高于

  • 杯酒释兵权

    释(shì是):放下;解除。为宋太祖赵匡胤巧妙解除石守信等重要将领兵权事。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,禁军兵员占全国兵力的一半以上。禁军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、王彦超、高怀德等又大都是陈桥兵变中的有功之臣。凭借军

  • 丁氏粟

    《管子.山权数》:“还四年,伐孤竹,丁氏之家粟,可食三军之师。”房玄龄注:“丁氏,齐之富人。所谓丁惠也。”后因用来指豪富。【词语丁氏粟】   汉语大词典:丁氏粟

  • 岐凤鸣

    同“岐山鸣凤”。唐许敬宗《奉和过旧宅应制》:“岐凤鸣层阁,酆雀贺雕梁。”

  • 人必自侮,而后人侮之

   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,别人才侮辱他。 表示人要取得别人尊重,必须自尊自重。语出《孟子.离娄上》:“夫人必自侮,而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”元.无名氏《谇范叔》二折:“

  • 良辰美景

    美好的时节和景物。南朝宋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:“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四者难并。”《北齐书.段荣传》:“良辰美景,未尝虚弃。”明代汤显祖《牡丹亭.惊梦》: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

  • 布衣百万

    《晋书.刘毅传》:“后于东府聚摴蒱,大掷,一判应至数百万。”唐.杜甫《今昔行》诗:“咸阳客舍一事无,相与博塞为欢娱。……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,家无儋石(注:儋音dān,容器,可容一石,故称)输百万。”

  • 问舍

    同“求田问舍”。康有为《出都留别诸公》诗:“天下英雄输问舍,地中山海偏登楼。”

  • 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

    哀:怜悯,同情。 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,对他在暴力面前逆来顺受,又表示愤怒。 原形容对尚未觉醒的被压迫人民的焦灼不安的心情。语出鲁迅《坟.摩罗诗力说》:“苟奴隶立其前,必衷悲而疾视,衷悲所以哀其

  • 贰虞

    《诗.鲁颂.閟宫》:“无贰无虞。”孔颖达疏:“无有贰心,无有疑误。”后以“贰虞”谓疑忌,猜忌。邓之诚《清诗纪事初编.李世熊》:“虽鼠伏蝟缩,必疑为蛟变螭腾,彼此贰虞,便成矛盾。”【词语贰虞】   汉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