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声名狼藉

声名狼藉

又作“声名扫地”。声名:名声。狼藉:杂乱不堪。指名誉很坏。尹壮图(?-1808年),字楚珍,昆明人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进士。授礼部主事(以文牍为主)。累升至内阁学士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尹壮图向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(乾隆帝)又上奏说:地方上各总督、巡抚名誉很坏,地方官的作风和法纪都废弃松懈,我经过的地方,体验观察官员贤能或者不好,做买卖的人大多皱着额头出声叹气,各省的风尚习气,大致都是如此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322《尹壮图传》10800页:“壮图复奏:‘各督、抚声名狼藉,吏治废弛。臣经过地方,体察官吏贤否,商民半皆蹙(cù醋,皱)额兴叹。各省风气,大抵皆然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33回:“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,最不见重于官场,目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,实以汪某居首。” 梁启超《上粤督李傅相书》:“见幕府所征集者,类皆声名狼藉,千夫所指之人。”


主谓 声名,名声,名誉。狼藉,狼群垫草而卧,起来时把草踏乱,消灭痕迹。指散乱不成样。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。形容声名极坏的人。语本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唐·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任光椿《戊戌喋血记》:“只有李鸿章送来的五千两银子,因他在中日战争中丧权辱国,~,国人公愤,所以给他退回去了,未曾接受。”△贬义。用于人物或组织名誉丧尽方面。→身败名裂 遗臭万年 ↔流芳千古声名藉甚。也作“声名狼籍”。


解释声名:名声。狼藉:乱七八糟,不可收拾的样子。形容行为不检点,名声极差。

出处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此四君者,皆为大失,而天下非之,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于诸侯。”

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亡后,在赵高和李斯的谋划下,废除原定的继承人扶苏,而由胡亥继位。秦二世一上台,赵高就假借胡亥之手,命令公子扶苏,大将蒙恬、蒙毅兄弟自尽。蒙氏兄弟不相信,请求申诉。胡亥派人对蒙毅说:“先主始皇帝想确立太子,你却加以非难,以至于罪过牵连到你的宗族。朕不忍心,仅赐你一人自杀,也是很幸运的事了。你应当考虑一下。”蒙毅说:“我跟随先主多年,非常了解先主的心思。先主选立太子,我哪里进谏过什么话?希望你们认真调查,让我死于实情。过去秦穆公杀死三位良臣给他殉葬,百里奚无罪却强加给他罪名,所以秦穆公的谥号是‘缪’。昭襄王杀了白起,楚平王杀了伍奢,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。这四位君主,都犯了大过失,天下都非议他们,认为他们不够贤明,因此在各国名声极差。希望你们以此为鉴,认真审查。”蒙氏兄弟都据理力争,使者虽然知道其中的隐情,但在胡亥的命令下,最终还是将其杀死。

近义臭名昭著

反义德高望重

例句

他因为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而弄得声名狼藉。


【词语声名狼藉】  成语:声名狼藉汉语词典:声名狼藉

猜你喜欢

  • 车公醉欢

    《世说新语.识鉴》:“(车)胤长,又为桓宣武所知。清通于多士之世,官至选曹尚书。”南朝.梁.刘孝标注引《续晋阳秋》:车胤,“字武子,南平人。……及长,风姿美劭,机悟敏率。桓温在荆州取为从事,一岁至治中

  • 潘岳仪容

    同“潘安貌”。宋 胡浩然《送入我门来.除夕》词:“石崇富贵篯铿寿,更潘岳仪容子建才。仗东风尽力,一齐吹送,入此门来。”

  • 膏明易煎

    同“膏火自煎”。唐孟郊《吊元鲁山》诗:“血誓竟讹谬,膏明易煎蒸。”

  • 张良辞汉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:“留侯(指张良)乃称曰:‘家世相韩,及韩灭,不爱万金之资,为韩报仇强秦,天下振动。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,封万户,位列侯,此布衣之极,于良足矣。愿弃人间事,欲从赤松子游耳。’

  • 钧天梦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赵世家》:赵简子(鞅)病,已有五天不省人事。医扁鹊视之,说他的病与秦缪公相同,不出三天会醒过来,并有话说。“居二日半,简子寤。语大夫曰:‘我之帝所甚乐,与百神游于钧天(中天,上帝所居

  • 宓妃留枕

    源见“洛神”。谓美女倾心爱才士。唐李商隐《无题》诗之二:“贾氏窥帘韩掾少,宓妃留枕魏王才。”

  • 峰腹凿字

    唐.郑棨《开天传信记》:“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,有山崛起半甕之状,名曰甕都峰。上(唐明皇)赏望嘉其高回,欲於峰腹大凿开元二字,填以白石,令百余里望见。谏官上言,乃止。”唐明皇看到华山的甕都峰,想在峰腹凿

  • 题桥志

    同“题柱志”。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五:“辣浪相如,薄情卓氏,因循堕了题桥志。”【词语题桥志】   汉语大词典:题桥志

  • 娲氏补天

    同“女娲补天”。清李渔《蜃中楼.结蜃》:“暂学长房缩地,权为娲氏补天。”

  • 陆机雾

    《晋书.陆机传》:“机既死非其罪,士卒痛之,莫不流涕。是日昏雾昼合,大风折木,平地尺雪,议者以为陆氏之冤。”晋后将军陆机蒙冤被杀,士卒痛哭流涕。当天,行刑之时,大雾弥天,大风折木,平地雪深一尺,人们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