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

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

形容对方的阴谋、野心人人都很清楚。后来人们也单用“司马昭之心”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。司马昭(211-265年),字子上,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)人,司马懿之子,继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,专国政。高贵乡公曹髦于甘露五年(公元260年)任司马昭为相国,封晋公。曹髦眼看威权日去,不胜愤慨,便召集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:“司马昭的野心,人人都很清楚。我不能坐受其辱,今日当与你们一起讨伐他。”众人惧怕司马昭权势,不肯跟从。曹髦亲率数百名僮仆冲出宫门,为司马昭部下所杀。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纪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卷4第144页:“帝见威权日去,不胜其忿。乃召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,谓曰: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四回:“俄国人的阴谋辣手,真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见。” 毛泽东《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》:“假统一之名,行独霸之实。弃团结之义,肇分裂之端,司马昭之心,固已路人皆知矣。”


主谓 险恶的用心,已经人所共知。语出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帝见威权日去,不胜其忿。乃召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,谓曰: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(等)自出讨之。”毛泽东《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》:“弃团结之义,肇分裂之端,司马昭之心,固已路人皆知矣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险恶之心。→昭然若揭 ↔知人知面不知心神不知鬼不觉。也作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见”,省作“司马昭之心”。


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

出处三国志·魏志·高贵乡公纪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(帝)曰: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。’”

三国曹魏后期,司马懿总揽大权,他死后由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,司马师死后,又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。司马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,把持了曹魏国政,皇帝基本成了摆设。当时的少帝叫曹髦,他见皇帝的威势和权利一天天衰落,内心非常气愤。就秘密召来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,对他们说:“司马昭的心思,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。我不能坐等他废掉我而受辱,今天打算和你们杀出宫门一起去讨伐他。”王经认为司马氏久掌国权,人心已经归附于他,而且皇宫卫士量少力弱,不足与之抗衡,用武力反抗的事情应当重新加以详细考虑。曹髦掏出怀中的玉牌扔在地上,发誓说:“我已经决定。正打算豁出命去,死又有什么?何况如果成功还不一定死呢。”

王沈、王业赶紧跑出去报告了司马昭,司马昭刚做好准备,曹髦就率领着几百个奴仆大喊着从皇宫中冲了出来。司马昭的部队遭皇帝呵斥,纷纷后退,曹髦手舞长剑,与司马昭的手下贾充奋勇作战。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将领问贾充该怎么办,贾充怒斥道:“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,还用问什么?”成济于是上前加入战斗,狠狠一刀,刺中曹髦,刀刃都从后面露出了脊背。

曹髦死后,司马昭又立曹奂为帝,继续控制曹魏政权。五年后,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,自立为王,建立了西晋。


【词语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】  成语: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汉语词典: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里姻缘一线牵

    明.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四回:“依老孙说,你在这里也好,自古道‘千里姻缘似线牵’。”古代传说,月下老人常为人间男女冥冥中作媒,只要他把红绳拴系在男女二人足上,即使远隔千里,也不论遇到多少曲折,终不得

  • 笔舌

    378 ① 笔和舌都是表达思想意见的工具,故用来指宣道立言。汉代扬雄《法言.问道》:“孰有书不由笔,言不由舌?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。”唐代柳宗元《送徐从事北游序》:“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,施于事,

  • 有酒食,先生馔

    食:食物。先生:指父兄等。馔:吃喝。 有酒有肴,让父兄年长的人吃喝。 古人所奉行的孝敬之道。语出《论语.为政》:“有酒食,先生馔。”元.马致远《岳阳楼》二折:“你道是两碗通轻汗,独不闻一粒度三关,

  • 封泥

    源见“泥封函谷”。谓关隘把守坚固。唐太宗《入潼关》诗:“弃?怀远志,封泥负壮情。”【词语封泥】   汉语大词典:封泥

  • 骑驴吟灞上

    同“骑驴索句”。宋范成大《枕上闻雪复作》诗:“谁子骑驴吟灞上,何人跋马客蓝关。”【词语骑驴吟灞上】  成语:骑驴吟灞上汉语大词典:骑驴吟灞上

  • 明离

    《易.离》:“明两作离,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。”孔颖达疏:“离为日,日为明。今有上下二体,故云明两作离也。”后因以“明离”指太阳。南朝梁简文帝《〈昭明太子集〉序》:“昭明太子县明离之极照,履得一之休征。

  • 嗣岁

    《诗.大雅.生民》:“载燔载烈,以兴嗣岁。”毛传:“兴来岁,继往岁也。”后因以“嗣岁”指来年,新的一年。宋苏轼《杭州祷观音祈晴文》:“永惟嗣岁之忧,将有流离之惧。”【词语嗣岁】   汉语大词典:嗣岁

  • 撒盐飞絮

    源见“咏絮”。喻指降雪。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二:“时风雨犹未止,想上封正在撒盐飞絮也。雪景之奇,于斯极矣。”

  • 蓼莪咏废

    《晋书.王裒传》载:王裒父名仪为文帝司马。后因故被司马昭所杀。裒痛父非命,未尝西向坐,示不臣朝廷。于是隐居教授,三征七辟皆不就。“母性畏雷,母没,每雷,辄到墓曰:‘裒在此。’及读《诗》至“哀哀父母,生

  • 杭苇

    同“航苇”。清周之琦《好事近.舆中杂书所见》词之一:“杭苇岸才登,行人乱峰层碧。十里平沙浅渚,又渡头人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