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庭抗礼

分庭抗礼

抗,亦作“伉”,对等相当的意思,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平等地位相待。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。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,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,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。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,便问孔子,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,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。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,还都以对等之礼,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,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,您却打躬作揖,他说话时,您先拜上一拜,然后再作回答,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?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,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?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渔父》:“子路旁车而问曰:由得为役久矣,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,夫子犹有倨傲之容。今渔父杖拏逆立,而夫子曲要磬折,言拜而应,得无太甚乎!门人皆怪夫子矣,渔人何以得此乎?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子贡结驷连骑,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,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

连动 抗礼,平行行礼。抗礼,亦作“伉礼”。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,相对行礼,平等相待。后比喻平起平坐,互相对立或闹独立,搞分裂。语出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在中国古代,历朝都有所谓‘布衣宰相’或此类人物,凭笔杆子取得‘功名’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,见了县长也敢~,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,夺他的‘功名’,手续麻烦得很。”△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。→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↔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。也作“分庭伉礼”。


分庭抗礼”比喻彼此相互对立、平起平坐之意。原意为宾、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。

“分庭”,指主人、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。

抗礼”,指彼此相互施礼。但,为什么是 “抗”呢?

“抗”通 “伉”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 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伉读与“抗”同。因此,“抗礼”犹 “伉礼”。

“伉”谓匹敌、对等,如夫妻即谓伉俪。《韵会》: “伉俪,配耦也,敌也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 “已不能庇其伉俪。”疏: “伉俪者,言是相敌之匹耦。”耦通偶。

所以,“伉礼”即谓对等施礼。“分庭抗礼”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。因此,其义便是地位相当,难出高下。

语出 《庄子·渔父》: 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“伉”,后通作 “抗”。


【词语分庭抗礼】  成语:分庭抗礼汉语词典:分庭抗礼

猜你喜欢

  • 皋鱼

    源见“风木之悲”。人名。后借指父母亡故不及奉养的人子。汉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澹台载尸归,皋鱼节其哭。”明朱鼎《玉镜台记.拆书见镜》:“下官只为竭忠王室,致令举家系累。慈亲若亡,吾其为皋鱼矣。”【词语皋鱼

  • 温柔家

    同“温柔乡”。宋苏轼《三月二十日多叶盛开》诗:“坐令游侠窟,化作温柔家。”

  • 春冰虎尾

    同“虎尾春冰”。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二十:“延光等深言‘邪蒿’、‘春冰虎尾’之戒,欲惊悟上意也。”见“虎尾春冰”。【词语春冰虎尾】  成语:春冰虎尾汉语大词典:春冰虎尾

  • 阳羡书生

    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,遇一书生,年十七八,卧路侧,云脚痛,求寄鹅笼中。彦以为戏言,书生便入笼,……宛然与双鹅并坐,鹅亦不惊。彦负笼而去,都不觉重。前行息树下,书生乃出笼谓彦

  • 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

    行:指外出。坐:指在家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。意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名换姓。 表示办事堂堂正正,敢于负责。语出元.无名氏《争报恩》一折:“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某宋江哥哥手下第十二个头领,金

  • 麋鹿闲人

    源见“麋鹿群”。喻不求仕进的隐逸之士。唐袁郊《甘泽谣.陶岘》:“经过郡邑,无不招延,岘拒之曰:‘某麋鹿闲人,非王公上客。’”【词语麋鹿闲人】  成语:麋鹿闲人汉语大词典:麋鹿闲人

  • 织女河

    源见“牛郎织女”。指天河。又称银河。古代神话传说,织女与牛郎隔天河相望,每年七夕渡河相会。后因称天河为“织女河”,并用为男女相思相爱之典。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启彼无涯津,泛此织女河。”【词语织女河】  

  • 镜里青鸾

    同“镜里孤鸾”。元 李爱山《集贤宾.春日伤别》套曲:“嘴古都钗头玉燕,面波罗镜里青鸾。”

  • 靴刀誓死

    《旧唐书.李光弼传》:“初光弼将战,谓左右曰:‘战,危事,胜负系之。光弼位为三公,不可死于贼手,苟事之不捷,继之以死。’及是击贼,常纳短刀于靴中,有决死之志,城上面西拜舞,三军感动。”后因以“靴刀誓死

  • 前辙可鉴

    同“前车之鉴”。宋陈亮《与石应之书》:“惟兄勉之,无失朋友之望,前辙可鉴。”【词语前辙可鉴】  成语:前辙可鉴汉语大词典:前辙可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