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推梨让枣”。借指幼年。吴绮缘《反聊斋.林下美人》:“恐霞或因贫失学,特招来与己女柳华共学,同以抓梨觅枣之年,来作问字执经之伴。”
源见“黄公酒垆”。指朋友聚饮之所。清张问陶《宿兴平旧馆和林松岩题壁诗》:“绿杨阴重绕前途,隔岁重寻旧酒垆。”
同“书淫”。宋辛弃疾《鹧鸪天.不寝》词:“一生不负溪山债,百药难治书史淫。”
连最简单的之和无字都不认识。比喻不识字,或文化水平很低。由唐白居易的事迹引伸而来。参见“诗入鸡林”条。史载白居易天赋聪颖,始生七月便能认识“之”、“无”二字。后来人们便把文化水平极低比喻成“不识之无”
唐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三载:韦皋昔游江夏,止于姜使君之馆。姜氏孺子曰荆宝,师事之。荆宝之婢玉箫,常侍于韦。年稍长,因有情焉。韦归觐,遗玉指环,与玉箫约为夫妇。后七年,韦皋不至,玉箫遂绝食死,终转生为韦妾
参见:四代三公
源见“白衣送酒”。谓盼望朋友送酒欢饮。宋张炎《如梦令.渊明行径》词:“回首,回首,篱下白衣来否?”
同“盐车厄”。宋苏轼《徐大正闲轩》诗:“莫嫌銮辂重,终胜盐车苦。”
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。战国楚屈原《离骚》:“路不周以左转兮,指西海以为期。”王逸注:“不周,山名,在昆仑山西北。”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:“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”《山海经
同“共工触柱”。南朝 梁江淹《遂古篇》诗:“女娲炼石补苍天兮,共工所触不周山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