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九鼎沦泗

九鼎沦泗

指周朝传国宝九鼎中之一只,沉落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下的泗(sì四)水中。战国末年,秦朝灭了周朝,周朝九只宝鼎归属了秦朝。有人说宋国的太丘(今河南永城西北)社坛沦陷时,宝鼎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中。秦始皇巡视回来,经过彭城,斋戒祭祷,想要从泗水里捞出周鼎。派一千多人潜入水里去寻找,没有找到。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基业沦亡,国祚迁移。此典又作“出周鼎”、“移周鼎”、“逸周鼎”、“九鼎沦”、“沦泗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28《封禅书》1365页:“秦灭周,周之九鼎(原是古代盛食物器皿,后成为礼器。传说夏禹铸九只大鼎,象征九州。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,代表国家政权)入于秦。或曰宋太丘社亡(社址陷落),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。”又《史记》卷6《秦始皇本纪》(248页):“始皇还,过彭城,斋戒祷词,欲出周鼎泗水,使千人没水求之,弗得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杜牧《过骊山作》:“始皇东游出周鼎,刘项纵观皆引颈。” 唐·李商隐《送千牛李将军赴阙》:“纵未移周鼎,何辞免赵坑。” 宋·苏轼《石鼓歌》:“传闻九鼎沦泗上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” 宋·苏轼《甘露寺》:“泗水逸周鼎,渭城辞汉盘。” 清·顾炎武《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》:“人间若不生之子,五岳崩颓九鼎沦。” 清·顾炎武《后土祠》:“事同沦泗鼎,时接堕天弓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秦灭周,周之九鼎入于秦。或曰宋太丘社亡,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周君、王赧卒,周民遂东亡。秦取九鼎宝器, 而迁西周公于(dan)孤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还,过彭城,斋戒祷祠,欲出周鼎泗水。使千人没水求之,弗得。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末年,秦灭周,取周的传国之宝九鼎运回秦国,经过泗水的彭城地方,鼎沉入泗水中,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巡视各地,经过彭城,想将九鼎打捞出来,但没有成功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王业销亡,国祚移迁。

【典形】 出周鼎、九鼎沦、九鼎沦泗、沦泗鼎、移周鼎、逸周鼎。

【示例】

〔出周鼎〕唐·杜牧《过骊山作》:“始皇东游出周鼎,刘项纵观皆引颈。”

〔九鼎沦〕 清·顾炎武《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》:“人间若不生之子,五岳崩颓九鼎沦。”

〔九鼎沦泗〕 宋·苏轼《石鼓歌》:“传闻九鼎沦泗上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”

〔沦泗鼎〕 清·顾炎武《后土祠》:“事同沦泗鼎,时接堕天弓。”

〔移周鼎〕 唐·李商隐《送千牛李将军赴阙》:“纵未移周鼎,何辞免赵坑。”

〔逸周鼎〕 宋·苏轼《甘露寺》:“泗水逸周鼎,渭城辞汉盘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仰鼻息

    同“仰人鼻息”。《明史.高倬传》:“文衡肮脏成性,必不能仰鼻息于中官。”【词语仰鼻息】   汉语大词典:仰鼻息

  • 干父之蛊

    《易经.蛊》:“干父之蛊,有子,考无咎。”王弼注:“以柔巽之质,干父之事,能承先轨,堪其任者也。”蛊,事。干父之蛊,指儿子能秉承父志,完成其未竟之事业。也作“干父”。唐.独孤及《唐故虢州弘农县令天水赵

  • 视死犹归

    见“视死如归”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弭讼》:“夫不伏之人,~,血刃之祸,于是将起。”【词语视死犹归】  成语:视死犹归汉语大词典:视死犹归

  • 轮扁之言

    源见“轮扁斫轮”。喻指说理精辟的话。明何景明《直路行》:“轮扁之言,桓公是悟。”

  • 烹阿

    《史记.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(齐)威王初即位以来,不治,委政卿大夫,九年之间,诸侯并伐,国人不治。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:‘自子之居即墨也,毁言日至。然吾使人视即墨,田野闢,民人给,官无留事,东方以

  • 积甲如山

    同“积甲山齐”。清张惠言《馆试灵台偃柏赋》:“受降则积甲如山,振旅则执同听凯。”见“积甲山齐”。清·张惠言《馆试灵台偃伯赋》:“受降则~,振旅则执同听凯。”【词语积甲如山】  成语:积甲如山汉语大词典

  • 东西二府

    宋代中央行政机构的中书省和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,合称“东西二府”。《宋史.职官志》:“枢密本兵,与中书对掌机务,号东西二府。”【词语东西二府】  成语:东西二府汉语大词典:东西二府

  • 声明文物

    《左传.桓公二年》:“钖鸾和铃,昭其声也;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,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。”后因以“声明文物”谓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。唐刘禹锡《代裴相公进东封图状》:“

  • 泣鱼

    同“泣前鱼”。清曹寅《无题再调昼公》诗:“红袖泣鱼周小史,绿鞲喝盏郑樱桃。”【词语泣鱼】   汉语大词典:泣鱼

  • 荣期乐自多

    同“荣公三乐”。唐白居易《洛阳有愚叟》诗:“甲第开金穴,荣期乐自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