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长两短

三长两短

指意外的事故,通常指死亡。明代范文若《鸳鸯棒.恚剔》:“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,须一路寻上去,万一有三长两短,定要讨个明白。”


并列 发生意外灾祸或事故,大多指死亡。《醒世恒言》卷8:“倘有~,你取出这道袍穿了,竟自走回,那个扯得住你。”巴金《春》13:“万一海儿有个~,那我也活不下去了。”△贬义。用于预料有不幸事发生。→一差二错 飞来横祸。也作“三长二短”、“三长四短①”。


三长两短”在人们心目中指的是意外灾祸,常常是遇难、死亡的隐语、讳词。

为什么死亡与 “三长两短”有关呢?

原来,旧时是棺葬,而棺材 [谐音 “财”,人死后去阴间做官( 棺) 发财 ( 材) ] 是由六块木材做成的,长方形,上下左右长,两头短。上面棺盖为天,下面棺底为地,左右两边为日、月; 前后两头称为彩头 ( 头) 、彩尾 ( 脚) 。这些是以往的一种俗语。因棺盖是最后才盖上的,所以棺材构成的木块便是三块长的、两块短的,因而谓之 “三长两短”。此语便成为 “死”的一种别称、讳语,是一种委婉的说法。口语中常说 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……”,意即万一遭到不测而身亡……

关于 “三长两短”有个有趣的故事:

苏轼被贬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,有次朝廷命官来视察,苏轼及其几个学生陪同游赤壁。命官想为难苏轼,出了个联语让他的学生对: 宝塔尖尖,七层四面八方。命官问这个学生不知道,连连摇手,问那个也是一样。命官不由大笑,心想: “学生如此,老师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。名师出高徒嘛! ”苏轼也大笑起来,命官不解,问苏轼为何大笑。苏轼笑道: “大人,你还不明白吗? 我的几个学生都已对出来了。你说的是 ‘宝塔尖尖,七层四面八方’,我的学生们对的是 ‘玉手摇摇,五指三长两短’啊,哈哈! ”命官窘迫得无言以对了。


【词语三长两短】  成语:三长两短汉语词典:三长两短

猜你喜欢

  • 披裘负薪

    汉.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十:“吴延陵季子(即吴公子季札)游于齐,见遗金,呼牧者取之。牧者曰:‘子居之高视之下,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。吾有君不君,有友不友,当暑衣裘君岂取金者乎?’延陵季子知其为贤者,请问姓

  • 悬车之岁

    同“悬车之年”。清 梁章鉅《归田琐记.七十致仕》:“若今人未及四十,早入仕途,则致仕之期,即不必以七十为限……故余两次引归,皆未及悬车之岁。”见“悬车之年”。清·钱谦益《牧斋初学集·贺福清相公启》:“

  • 厝火

    同“厝火积薪”。明沈钦圻《咏史》诗:“但识凭江险,而忘厝火危。”清吴伟业《焦桐》诗:“汉家忘厝火,绝调过江来。”【词语厝火】   汉语大词典:厝火

  • 万言倚马

    源见“倚马才”。形容文思敏捷,为文顷刻而成。孙为霆《一枝花.题俞寿田姻丈重游泮水图》套曲:“休冷笑董仲舒三载下帷,早成就袁彦伯万言倚马。”

  • 传杯击钵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指比试限时成诗。宋陈师道《和李使九日登戏马台》:“登高能赋属吾侪,不用传杯击钵催。”

  • 原宪宅

    同“原宪室”。清侯方域《送练三贞吉》诗:“贫安原宪宅,力种邵平田。”

  • 桓山之鸟

    《孔子家语.颜回》:“孔子在卫,昧旦晨兴,颜回侍侧,闻哭者之声甚哀。子曰:‘回,汝知此何所哭乎?’对曰:‘回以此哭声,非但为死者而已,又将有生离别者也。’子曰:‘何以知之?’对曰:‘回闻桓山之鸟,生四

  • 踌躇陌上郎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一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踌躇。使君遣吏往,问是谁家姝?”古乐府《陌上桑》中有使君看到貌美的女郎,就勒马凝视不行事。后遂用为称赞美女之典。唐.汪遵《采桑妇》诗:“为报踌躇陌

  • 耳食之论

    源见“耳食”。指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话。清赵翼《廿二史札记.新旧唐书一》:“今人动谓新书过旧书远甚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偏正 耳食,用耳朵吃饭,表示不知食物滋味。仅是听来的言论,并不真正了解,也没确凿根据

  • 苏井

    源见“苏耽”。指苏仙公院中之井。传说此井之水和橘叶可治疫病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元殊苏井诸家树,亦非李氏千头奴。”【词语苏井】   汉语大词典:苏井